《盐铁论》大论第五十九原文及翻译
豆豆 2025-09-18 10:02:46 57人已围观
【原文】
大夫曰:“呻吟槁简,诵死人之语,则有司不以文学。文学知狱之在廷后而不知其事,闻其事而不知其务。夫治民者,若大匠之斲,斧斤而行之,中绳则止。杜大夫、王中尉之等,绳之以法,断之以刑,然后寇止奸禁。故射者因槷,治者因法。虞、夏以文,殷、周以武,异时各有所施。今欲以敦朴之时,治抏弊之民,是犹迁延而拯溺,揖让而救火也。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你们这些文学之士只会呻吟着读枯简,背诵死人的话,所以官府不任用你们。你们只知道监狱在朝廷后面,却不知道具体事务,听说事务却不懂得如何处理。治理百姓,就像技艺高超的工匠砍木头,用斧头来操作,符合标准就停止。杜大夫、王中尉等人,用法律来约束,用刑罚来断案,然后盗贼停止、奸邪禁止。所以射箭的人依靠箭靶,治国的人依靠法律。虞舜、夏朝用文治,殷商、周朝用武功,不同时代各有不同的施政方法。现在想用敦厚朴实的时代的方法,来治理败坏顽劣的百姓,这就像慢吞吞地去救溺水的人,或者作揖谦让地去救火一样。”
【注释】
呻吟槁简:呻吟指吟诵;槁简指枯简或古书。
有司:官府或官员。
文学:指文学之士或儒生。
狱:监狱或案件。
大匠:技艺高超的工匠。
斲:砍削。
斧斤:斧头。
中绳:符合绳墨或标准。
杜大夫、王中尉:泛指执法官员。
绳之以法:用法律来约束。
槷:箭靶。
虞、夏:虞舜和夏朝。
文:文治。
殷、周:商朝和周朝。
武:武功。
敦朴:敦厚朴实。
抏弊:败坏顽劣。
迁延:拖延。
拯溺:救溺水的人。
揖让:作揖谦让。
【原文】
文学曰:“文王兴而民好善,幽、厉兴而民好暴,非性之殊,风俗使然也。故商、周之所以昌,桀、纣之所以亡也,汤、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,桀、纣非得跖、蹻之民以乱也,故治乱不在于民。孔子曰:‘听讼吾犹人也,必也使无讼乎!’无讼者难,讼而听之易。夫不治其本而事其末,古之所谓愚,今之所谓智。以棰楚正乱,以刀笔正文,古之所谓贼,今之所谓贤也。”
【译文】
文学说:“周文王兴起时百姓就喜欢善行,周幽王、厉王兴起时百姓就喜欢暴行,这不是本性不同,而是风俗造成的。所以商朝、周朝之所以昌盛,夏桀、商纣之所以灭亡,商汤、周武王并不是因为有伯夷那样的百姓来治理,夏桀、商纣也不是因为有盗跖、庄蹻那样的百姓才混乱,所以治乱不在于百姓。孔子说:‘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,但一定要使诉讼不发生才好!’使诉讼不发生很难,审理诉讼容易。不治理根本而处理末节,古代称为愚蠢,现在却称为智慧。用刑杖来纠正混乱,用法律文书来纠正错误,古代称为贼害,现在却称为贤能。”
【注释】
文王:周文王。
幽、厉:周幽王、周厉王。
性之殊:本性不同。
风俗:社会风气。
桀、纣:夏桀、商纣。
汤、武:商汤、周武王。
伯夷:古代贤人。
跖、蹻:盗跖和庄蹻,古代大盗。
听讼:审理案件。
无讼:没有诉讼。
棰楚:刑杖或刑罚。
刀笔:法律文书或文书吏。
贼:害人者。
贤:贤能。
【原文】
大夫曰:“俗非唐、虞之时,而世非许由之民,而欲废法以治,是犹不用隐括斧斤,欲挠曲直枉也。故为治者不待自善之民,为轮者不待自曲之木。往者,应少、伯正之属溃梁、楚,昆卢、徐谷之徒乱齐、赵,山东、关内暴徒,保人阻险。当此之时,不任斤斧,折之以武,而乃始设礼修文,有似穷医,欲以短针而攻疽,孔丘以礼说跖也。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现在的风俗不是唐尧、虞舜的时代,世人也不是许由那样的百姓,却想废除法律来治理,这就像不用矫正工具和斧头,就想把弯曲的弄直一样。所以治理国家的人不等待天生善良的百姓,做车轮的人不等待天生弯曲的木头。过去,应少、伯正之类的人扰乱梁、楚,昆卢、徐谷之流祸乱齐、赵,山东、关内的暴徒,凭借险要地势顽抗。在这个时候,不用斧头,用武力来制服,却开始设立礼仪、修明文教,就像蹩脚的医生,想用短针来治疗毒疮,或者像孔丘用礼义来说服盗跖一样。”
【注释】
唐、虞:唐尧、虞舜。
许由:古代隐士。
隐括:矫正木材的工具。
斧斤:斧头。
挠曲直枉:把弯曲的弄直。
自善:天生善良。
自曲:天生弯曲。
应少、伯正:泛指叛乱者。
溃:扰乱。
梁、楚:地名。
昆卢、徐谷:泛指叛乱者。
乱:祸乱。
齐、赵:地名。
山东、关内:地区名。
保人阻险:凭借险要顽抗。
斤斧:斧头或武力。
折:制服。
设礼修文:设立礼仪、修明文教。
穷医:蹩脚的医生。
短针:短小的针。
攻疽:治疗毒疮。
孔丘:孔子。
说跖:说服盗跖。
【原文】
文学曰:“残材木以成室屋者,非良匠也。残贼民人而欲治者,非良吏也。故公输子因木之宜,圣人不费民之性。是以斧斤简用,刑罚不任,政立而化成。扁鹊攻于凑理,绝邪气,故痈疽不得成形。圣人从事于未然,故乱原无由生。是以砭石藏而不施,法令设而不用。断已然,凿已发者,凡人也。治未形,睹未萌者,君子也。”
【译文】
文学说:“毁坏木材来建成房屋的,不是好工匠。残害百姓却想治理的,不是好官吏。所以公输子根据木材的特性来加工,圣人不违背百姓的本性。因此斧头很少使用,刑罚不轻易施加,政令确立而教化成功。扁鹊在疾病初起时治疗,断绝邪气,所以毒疮无法形成。圣人在事情未发生前处理,所以祸乱的根源无从产生。因此砭石收藏而不使用,法令设立而不动用。处理已经发生的,凿开已经发作的,是普通人。治理未形成的,预见未萌发的,是君子。”
【注释】
残材木:毁坏木材。
良匠:好工匠。
残贼:残害。
良吏:好官吏。
公输子:公输班或鲁班。
因木之宜:根据木材的特性。
费民之性:违背百姓本性。
斧斤简用:斧头很少使用。
刑罚不任:刑罚不轻易施加。
政立而化成:政令确立而教化成功。
扁鹊:古代名医。
凑理:肌肤纹理或疾病初起。
痈疽:毒疮。
未然:未发生。
乱原:祸乱的根源。
砭石:古代医疗工具。
已然:已经发生。
未形:未形成。
未萌:未萌发。
【原文】
大夫曰:“文学所称圣知者,孔子也,治鲁不遂,见逐于齐,不用于卫,遇围于匡,困于陈、蔡。夫知时不用犹说,强也;知困而不能已,贪也;不知见欺而往,愚也;困辱不能死,耻也。若此四者,庸民之所不为也,而况君子乎!商君以景监见,应侯以王稽进。故士因士,女因媒。至其亲显,非媒士之力。孔子不以因进见而能往者,非贤士才女也。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你们文学所称颂的圣人智者,是孔子,他治理鲁国不成功,在齐国被驱逐,在卫国不被任用,在匡地被围困,在陈国、蔡国受困。知道时代不适用还要游说,是固执;知道困窘却不能停止,是贪婪;不知道被欺骗还要前往,是愚蠢;受困受辱不能殉死,是耻辱。像这四种行为,普通百姓都不做,何况君子呢!商鞅通过景监被引见,应侯通过王稽被进用。所以士人依靠士人引荐,女子依靠媒人出嫁。至于他们最终亲近显贵,不是媒人引荐的力量。孔子不通过引荐进见而能前往各国,不是贤士才女那样的。”
【注释】
圣知:圣人智者。
治鲁不遂:治理鲁国不成功。
见逐:被驱逐。
不用于卫:在卫国不被任用。
遇围于匡:在匡地被围困。
困于陈、蔡:在陈国、蔡国受困。
知时不用:知道时代不适用。
强:固执。
贪:贪婪。
愚:愚蠢。
耻:耻辱。
庸民:普通百姓。
商君:商鞅。
景监:秦孝公的宦官。
应侯:范雎,战国秦相。
王稽:引荐范雎的人。
士因士:士人依靠士人引荐。
女因媒:女子依靠媒人。
亲显:亲近显贵。
媒士:媒人和引荐者。
【原文】
文学曰:“孔子生于乱世,思尧、舜之道,东西南北,灼头濡足,庶几世主之悟。悠悠者皆是,君闇,大夫妒,孰合有媒?是以嫫母饰姿而矜夸,西子彷徨而无家。非不知穷厄而不见用,悼痛天下之祸,犹慈母之伏死子也,知其不可如何,然恶已。故适齐,景公欺之,适卫,灵公围,阳虎谤之,桓魋害之。夫欺害圣人者,愚惑也;伤毁圣人者,狂狡也。狡惑之人,非人也。夫何耻之有!孟子曰:‘观近臣者以所为主,观远臣者以其所主。’使圣人伪容苟合,不论行择友,则何以为孔子也!”
【译文】
文学说:“孔子生在乱世,思念尧、舜的道统,奔走东西南北,头晒焦了脚浸湿了,希望君主能够醒悟。昏庸的君主到处都是,君主昏暗,大夫嫉妒,谁适合做引荐人呢?因此丑女嫫母修饰容貌而自夸,美女西施却彷徨无家。并不是不知道穷困厄运而不被任用,而是哀痛天下的祸乱,就像慈母伏在死去的孩子身上,知道无可奈何,但厌恶停止。所以去齐国,齐景公欺骗他;去卫国,卫灵公围困他;阳虎诽谤他,桓魋伤害他。那些欺骗伤害圣人的,是愚蠢迷惑;伤害毁谤圣人的,是狂妄狡诈。狡诈迷惑的人,不是人。有什么耻辱可言!孟子说:‘观察近臣要看他接待的客人,观察远臣要看他投靠的主人。’假如圣人虚伪容貌苟且迎合,不根据品行选择朋友,那还怎么能成为孔子呢!”
【注释】
尧、舜之道:尧舜的道统。
东西南北:到处奔走。
灼头濡足:头晒焦,脚浸湿,形容辛苦。
庶几:希望。
世主:君主。
悠悠:众多或昏庸。
君闇:君主昏暗。
大夫妒:大夫嫉妒。
媒:引荐人。
嫫母:古代丑女。
饰姿:修饰容貌。
矜夸:自夸。
西子:西施,美女。
彷徨:徘徊。
穷厄:穷困厄运。
悼痛:哀痛。
伏死子:伏在死去的孩子身上。
恶已:厌恶停止。
适齐:去齐国。
景公:齐景公。
适卫:去卫国。
灵公:卫灵公。
阳虎:鲁国人,曾诽谤孔子。
桓魋:宋国人,曾伤害孔子。
愚惑:愚蠢迷惑。
狂狡:狂妄狡诈。
孟子:儒家思想家。
近臣:君主身边的臣子。
远臣:远来的臣子。
伪容苟合:虚伪容貌苟且迎合。
论行择友:根据品行选择朋友。
【原文】
大夫抚然内惭,四据而不言。
【译文】
大夫怅然失意,内心惭愧,四肢僵硬而不说话。
【注释】
抚然:怅然失意的样子。
内惭:内心惭愧。
四据:四肢僵硬或不知所措。
不言:不说话。
【原文】
当此之时,顺风承意之士如编,口张而不歙,舌举而不下,闇然而怀重负而见责。
【译文】
在这个时候,那些随风附和、迎合人意的人像编织一样多,嘴巴张开却合不拢,舌头举起却放不下,黯然失色,像背负重担一样受到责备。
【注释】
顺风承意:随风附和、迎合人意。
如编:像编织一样多。
口张而不歙:嘴巴张开却不合拢。
舌举而不下:舌头举起却不放下。
闇然:黯然失色。
怀重负:背负重担。
见责:受到责备。
【原文】
大夫曰︰“诺,胶车倏逢雨,请与诸生解。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好吧,胶合的车子突然遇到雨,请让我和各位儒生和解。”
【注释】
诺:好吧。
胶车:胶合的车子,比喻脆弱。
倏逢雨:突然遇到雨。
诸生:各位儒生。
解:和解。
全文主要内容总结:这段对话是大夫与文学关于治国方略的辩论,大夫主张严刑峻法,文学强调德教礼治,最终大夫承认失败并寻求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