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 云笔记 >  自媒体类 >  文章详情

《盐铁论》申韩第五十六原文及翻译

豆豆   2025-09-18 10:00:01   45人已围观

【原文】

御史曰:“待周公而为相,则世无列国。待孔子而后学,则世无儒、墨。夫衣小缺,(心祭)裂可以补,而必待全匹而易之;政小缺,法令可以防,而必待雅、颂乃治之;是犹舍邻之医,而求俞跗而后治病,废污池之水,待江、海而后救火也。迂而不径,阙而无务,是以教令不从而治烦乱。夫善为政者,弊则补之,决则塞之,故吴子以法治楚、魏,申、商以法强秦、韩也。”


【译文】

御史说:“如果一定要等待周公来做宰相,那么世上就没有诸侯国了。如果一定要等待孔子来学习,那么世上就没有儒家和墨家了。衣服稍有破损,撕裂了可以修补,却一定要等待整匹布来更换;政治稍有缺陷,法令可以防范,却一定要等待雅、颂那样的礼乐来治理;这就像舍弃邻近的医生,却去寻求俞跗()来治病,废弃污水池的水,却等待长江、大海来救火一样。迂回而不直接,缺失而不作为,因此教令不能遵从,治理变得烦乱。善于执政的人,有弊端就补救,有决口就堵塞,所以吴起用法治理楚国、魏国,申不害、商鞅用法使秦国、韩国强大。”


【注释】

周公:周朝初年政治家,姬姓,名旦,辅佐周成王。

孔子:春秋时期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

俞跗:古代传说中名医,以医术高超著称。

吴子:指吴起,战国时期军事家、政治家。

申、商:指申不害和商鞅,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。

(心祭)裂:可能为“襟裂”之误,指衣襟撕裂。
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“有国者选众而任贤,学者博览而就善,何必是周公、孔子!故曰法之而已。今商鞅反圣人之道,变乱秦俗,其后政耗乱而不能治,流失而不可复,愚人纵火于沛泽,不能复振;蜂虿螫人,放死不能息其毒也。烦而止之,躁而静之,上下劳扰,而乱益滋。故圣人教化,上与日月俱照,下与天地同流,岂曰小补之哉!”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“治理国家的人应该从众人中选拔贤能,学习的人应该博览群书而趋向善道,何必一定要效仿周公、孔子!所以说效法他们而已。如今商鞅违背圣人的道义,变乱秦国的风俗,之后政治衰败混乱而无法治理,流失而不可恢复,就像愚人放火于大泽,不能重新振作;像蜂蝎螫人,即使放走它死掉也不能止息它的毒液。用烦扰来制止,用急躁来安静,上下劳累纷扰,而混乱更加滋生。所以圣人的教化,上与日月一同照耀,下与天地一同运行,怎么能说是小修补呢!”


【注释】

商鞅:战国时期法家人物,在秦国推行变法。

沛泽:大泽、沼泽地,比喻祸乱之源。

蜂虿:蜂和蝎子,泛指毒虫。


【原文】

御史曰:“衣缺不补,则日以甚,防漏不塞,则日益滋。大河之始决于瓠子也,涓涓尔,及其卒,泛滥为中国害,菑梁、楚,破曹、卫,城郭坏沮,蓄积漂流,百姓木栖,千里无庐,令孤寡无所依,老弱无所归。故先帝闵悼其菑,亲省河堤,举禹之功,河流以复,曹、卫以宁。百姓戴其功,咏其德,歌‘宣房塞,万福来’焉,亦犹是也,如何勿小补哉!”


【译文】

御史说:“衣服破了不补,就会日益严重,堤防漏水不堵塞,就会日益滋长。黄河最初在瓠子决口时,只是涓涓细流,等到最后,泛滥成为中国的祸害,灾害波及梁国、楚国,破坏曹国、卫国,城郭毁坏,积蓄漂流,百姓栖息在树上,千里之内没有房屋,让孤寡无所依靠,老弱无所归宿。所以先帝怜悯这场灾害,亲自视察河堤,效法大禹的功绩,河流得以恢复,曹国、卫国得以安宁。百姓感戴他的功绩,歌颂他的德行,歌唱‘宣房堵塞,万福来临’,这也是一样的道理,怎么能不进行小修补呢!”


【注释】

瓠子:地名,黄河决口处,在今河南。

菑:同“灾”,灾害。

宣房:宫室名,指汉武帝时治水工程。

先帝:指汉武帝。
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“河决若瓮口,而破千里,况礼决乎?其所害亦多矣!今断狱岁以万计,犯法兹多,其为菑岂特曹、卫哉!夫知塞宣房而福来,不知塞乱原而天下治也。周国用之,刑错不用,黎民若,四时各终其序,而天下不孤。颂曰:‘绥我眉寿,介以繁祉。’此夫为福,亦不小矣!诚信礼义如宣房,功业已立,垂拱无为,有司何补,法令何塞也?”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“黄河决口像瓮口那么大,却能破坏千里,何况礼制崩溃呢?它的危害也很多啊!如今判决案件每年以万计,犯法的人越来越多,这种灾害难道只是曹国、卫国吗?只知道堵塞宣房而福气来临,却不知道堵塞混乱的根源而天下大治。周朝运用礼义,刑罚搁置不用,黎民百姓和乐,四季各终其序,而天下不孤立。颂诗说:‘安抚我长寿,赐予我多福。’这样的福气,也不小啊!如果诚信礼义像宣房一样,功业已经建立,垂衣拱手无为而治,有关部门何必修补,法令何必堵塞呢?”


【注释】

刑错:刑罚搁置不用,指太平盛世。

黎民若:黎民和乐;若,和顺。

垂拱:垂衣拱手,形容无为而治。


【原文】

御史曰:“犀铫利鉏,五谷之利而间草之害也。明理正法,奸邪之所恶而良民之福也。故曲木恶直绳,奸邪恶正法。是以圣人审于是非,察于治乱,故设明法,陈严刑,防非矫邪,若隐括辅檠之正弧刺也。故水者火之备,法者止奸之禁也。无法势,虽贤人不能以为治;无甲兵,虽孙、吴不能以制敌。是以孔子倡以仁义而民从风,伯夷遁首阳而民不可化。”


【译文】

御史说:“犀利的铫和锋利的锄,对五谷有利而对杂草有害。阐明道理端正法令,是奸邪之人所厌恶的,却是良民的福气。所以弯曲的木头厌恶直绳,奸邪之人厌恶正法。因此圣人明辨是非,考察治乱,所以设立明确的法令,陈列严厉的刑罚,防止错误矫正邪恶,就像用隐括和辅檠来矫正弯曲的弓箭一样。所以水是防备火的,法律是禁止奸邪的。没有法律和权势,即使是贤人也不能治理国家;没有铠甲和兵器,即使是孙武、吴起也不能制服敌人。所以孔子倡导仁义而民众随风而从,伯夷逃到首阳山而民众不可教化。”


【注释】

犀铫利鉏:犀利的农具;铫和鉏(锄)泛指农具。

隐括辅檠:矫正木材的工具;隐括用于矫直,辅檠用于辅助。

孙、吴:孙武和吴起,古代著名军事家。

伯夷:商朝末年隐士,不食周粟。
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“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,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医者,贵其审消息而退邪气也,非贵其下针石而钻肌肤也所贵良吏者,贵其绝恶于未萌,使之不为,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。今之所谓良吏者,文察则以祸其民,强力则以厉其下,不本法之所由生,而专己之残心,文诛假法,以陷不辜,累无罪,以子及父,以弟及兄,一人有罪,州里惊骇,十家奔亡,若痈疽之相泞,色淫之相连,一节动而百枝摇。诗云:‘舍彼有罪,沦胥以铺。’痛伤无罪而累也。非患铫耨之不利,患其舍草而芸苗也。非患无准平,患其舍枉而绳直也。故亲近为过不必诛,是锄不用也;疏远有功不必赏,是苗不养也。故世不患无法,而患无必行之法也。”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“法律能惩罚人但不能使人廉洁,能杀人但不能使人仁爱。之所以珍视良医,是珍视他能审察病情变化而驱退邪气,不是珍视他用针石钻刺肌肤。之所以珍视良吏,是珍视他能杜绝恶行于未发生之时,使之不做恶,不是珍视他把人关进监狱而刑杀。如今所谓的良吏,用文书检察来祸害百姓,用强力来虐待下属,不根据法律产生的本意,而专凭自己的残忍之心,舞文弄墨假借法律,来陷害无辜,连累无罪之人,从儿子连累到父亲,从弟弟连累到哥哥,一人有罪,全州里惊骇,十家逃亡,像痈疽互相沾染,色情互相连接,一节动而百枝摇。诗经说:‘放过那些有罪的,一同陷入痛苦。’痛心的是无罪而被连累。不是担心铫耨不锋利,而是担心舍弃杂草而去耘苗。不是担心没有准绳水平,而是担心舍弃弯曲而绳直。所以亲近的人有过错不惩罚,就像锄头不用;疏远的人有功不奖赏,就像禾苗不养。所以世间不担心没有法律,而担心没有必须执行的法律。”


【注释】

囹圄:监狱。

痈疽:毒疮,比喻祸患蔓延。

沦胥:一同陷入苦难。

铫耨:农具,泛指耕作工具。


全文主要内容总结:本文通过御史和文学的辩论,围绕法治与德治的优劣展开,御史强调及时修补政治弊端和严刑峻法的重要性,而文学则主张以礼义教化为根本,反对过度依赖法令。


分享到:

编辑发布时间:2025-09-25 10:18: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