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盐铁论》论菑第五十四原文及翻译
豆豆 2025-09-18 09:57:41 51人已围观
【原文】
大夫曰:“巫祝不可与并祀,诸生不可与逐语,信往疑今,非人自是。夫道古者稽之今,言远者合之近。日月在天,其征在人,菑异之变,夭寿之期,阴阳之化,四时之叙,水火金木,妖祥之应,鬼神之灵,祭祀之福,日月之行,星辰之纪,曲言之故,何所本始?不知则默,无苟乱耳。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不应与巫师一同祭祀,不该与儒生争论不休。迷信古代而怀疑当今,否定他人而自以为是。论述古代需验证于当今,谈论远方要结合近处。日月悬于天空,其征兆显现在人间;灾异的变化、寿命的长短、阴阳的转化、四季的次序、五行生克、吉凶应验、鬼神显灵、祭祀求福、日月运行、星辰轨迹——若追根究底,这些现象的本源何在?不懂就应沉默,不要胡乱混淆视听。”
【注释】
巫祝:以祷祝鬼神为业者
稽:考证
菑异:自然灾害异常现象
四时之叙:春夏秋冬的次序
妖祥:吉凶征兆
星辰之纪:星辰运行的规律
【原文】
文学曰:“始江都相董生推言阴阳,四时相继,父生之,子养之,母成之,子藏之。故春生,仁;夏长,德;秋成,义;冬藏,礼。此四时之序,圣人之所则也。刑不可任以成化,故广德教。言远必考之迩,故内恕以行,是以刑罚若加于己,勤劳若施于身。又安能忍杀其赤子,以事无用,罢弊所恃,而达瀛海乎?
盖越人美蠃蚌而简太牢,鄙夫乐咋唶而怪韶濩。故不知味者,以芬香为臭,不知道者,以美言为乱耳。人无夭寿,各以其好恶为命。羿、敖以巧力不得其死,智伯以贪狠亡其身。天菑之证,祯祥之应,犹施与之望报,各以其类及。故好行善者,天助以福,符瑞是也。易曰:‘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’好行恶者,天报以祸,妖菑是也。春秋曰:‘应是而有天菑。’周文、武尊贤受谏,敬戒不殆,纯德上休,神只相况。诗云:‘降福穰穰,降福简简。’日者阳,阳道明;月者阴,阴道冥;君尊臣卑之义。故阳光盛于上,众阴之类消于下;月望于天,蚌蛤盛于渊。故臣不臣,则阴阳不调,日月有变;政教不均,则水旱不时,螟螣生。此灾异之应也。四时代叙,而人则其功,星列于天,而人象其行。常星犹公卿也,众星犹万民也。列星正则众星齐,常星乱则众星坠矣。”
【译文】
文学说:“昔日江都相董仲舒推演阴阳之道,认为四季相继:如父生子、子养育、母成全、子收藏。故春季滋生属仁,夏季成长属德,秋季收获属义,冬季储藏属礼。此四季次序乃圣人所效法。刑罚不能成就教化,故需广施德教。论远方必考察近处,因此以恕己之心行事,使施加刑罚时如临己身,分派劳役时如役自身。岂能忍心杀害百姓,从事无用之功,耗尽国力以求通达海外?
越人以蚌蛤为美而轻视太牢祭品,鄙俗者爱听嘶叫却嫌雅乐难听。不识味者反以芬芳为臭,不懂道者视善言为扰耳。人之寿夭皆因自身好恶决定。羿、敖倚仗巧力不得善终,智伯因贪婪而灭亡。天灾的验证、祥瑞的应和,犹如施恩望报,各按类别相感。故好行善者天赐福瑞,《易经》说:‘上天保佑,吉祥无不利。’好行恶者天降灾祸,《春秋》载:‘有此行为则有此天灾。’周文王、武王尊贤纳谏,敬畏谨慎,纯德感天,神明赐福。《诗经》云:‘降福繁多,降福广大。’太阳属阳,阳道光明;月亮属阴,阴道昏暗,象征君尊臣卑。故阳光盛照于上,群阴消散于下;月满悬天时,蚌蛤繁盛于渊。若臣失臣道,则阴阳失调,日月异变;政教不公,则水旱无常,虫害滋生。此即灾异之应。四季更替,人类效法其功;星辰排列于天,人类模仿其行。恒星犹如公卿,群星好比百姓。恒星有序则群星整齐,恒星混乱则群星坠落。”
【注释】
推言:推演论述
广德教:推广道德教化
内恕以行:以推己及人之心行事
赤子:百姓
罢弊:疲敝
瀛海:海外远地
韶濩:雅乐名
符瑞:祥瑞征兆
神只相况:神明赐福
常星:恒星
【原文】
大夫曰:“文学言刚柔之类,五胜相代生。易明于阴阳,书长于五行。春生夏长,故火生于寅木,阳类也;秋生冬死,故水生于申金,阴物也。四时五行,迭废迭兴,阴阳异类,水火不同器。金得土而成,得火而死,金生于巳,何说何言然乎?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文学称刚柔相克、五行相生。《易经》阐明阴阳,《尚书》详述五行。春生夏长,故火从寅木而生,属阳;秋生冬死,故水从申金而生,属阴。四季五行交替兴废,阴阳属性不同,如水火不能同器。金遇土而生,遇火而亡,却说金生于巳位,此言有何依据?”
【注释】
五胜:五行相克
迭废迭兴:交替衰败与兴盛
不同器:不能共存于同一容器
【原文】
文学曰:“兵者,凶器也。甲坚兵利,为天下殃。以母制子,故能久长。圣人法之,厌而不阳。诗云:‘载戢干戈,载橐弓矢,我求懿德,肆于时夏。’衰世不然。逆天道以快暴心,僵尸血流,以争壤土。牢人之君,灭人之祀,杀人之子,若绝草木,刑者肩靡于道。以己之所恶而施于人。是以国家破灭,身受其殃,秦王是也。”
【译文】
文学说:“兵器是凶器。盔甲坚固兵器锋利,实为天下灾祸。以母性制约子性(以德克刚),方能长久。圣人效法此道,敛藏而不张扬。《诗经》说:‘收起干戈,藏起弓矢,我求美德,传布华夏。’衰世则不然:违逆天道以满足暴虐之心,尸横遍野血流成河,只为争夺土地。囚禁他国之君,毁灭他人宗庙,屠杀百姓如砍草木,受刑者摩肩接踵于道路。将己所不欲强施于人。因此国家破灭,自身遭殃,秦始皇正是如此。”
【注释】
凶器:不祥之物
厌而不阳:收敛不张扬
懿德:美德
牢人之君:囚禁他国君主
肩靡:肩膀摩擦形容人数众多
【原文】
大夫曰:“金生于巳,刑罚小加,故荠麦夏死。易曰:‘履霜,坚冰至。’秋始降霜,草木陨零,合冬行诛,万物毕藏。春夏生长,利以行仁。秋冬杀藏,利以施刑。故非其时而树,虽生不成。秋冬行德,是谓逆天道。月令:‘凉风至,杀气动,蜻蛚鸣,衣裘成。天子行微刑,始貙蒌,以顺天令。’文学同四时,合阴阳,尚德而除刑。如此,则鹰隼不鸷,猛兽不攫,秋不搜狝,冬不田狩者也。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金生于巳位,象征刑罚微施,故荠麦夏季枯死。《易经》说:‘踏霜而知坚冰将至。’秋始降霜,草木凋零,至冬行刑,万物藏伏。春夏生长,利于行仁;秋冬肃杀,利于施刑。故违时令种植,虽活难成。秋冬行德政,是逆天道。《月令》载:‘凉风起杀气动,蟋蟀鸣衣裘成,天子施轻刑,开始狩猎以顺天时。’文学片面强调四季调和阴阳,崇尚德政废除刑罚。照此则鹰隼不猛击,猛兽不捕食,秋不狩猎冬不围猎了。”
【注释】
陨零:凋落
行诛:执行刑罚
搜狝:秋季狩猎
田狩:冬季打猎
【原文】
文学曰:“天道好生恶杀,好赏恶罪。故使阳居于实而宣德施,阴藏于虚而为阳佐辅。阳刚阴柔,季不能加孟。此天贱冬而贵春,申阳屈阴。故王者南面而听天下,背阴向阳,前德而后刑也。霜雪晚至,五谷犹成。雹雾夏陨,万物皆伤。由此观之:严刑以治国,犹任秋冬以成谷也。故法令者,治恶之具也,而非至治之风也。是以古者,明王茂其德教,而缓其刑罚也。网漏吞舟之鱼,而刑审于绳墨之外,及臻其末,而民莫犯禁也。”
【译文】
文学说:“天道喜生厌杀,好赏憎罚。故阳居实位施行德政,阴藏虚处辅助阳。阳刚阴柔,末季不能压倒首季(春胜冬)。上天轻冬重春,伸阳屈阴。故君王南面治国,背阴向阳,先德后刑。霜雪迟来,五谷仍可成熟;冰雹夏降,万物皆受损伤。由此可见:以严刑治国,犹如靠秋冬季节培育谷物。法令是惩治恶行的工具,而非完美治世之风。因此古代明王广施德教,宽缓刑罚。渔网漏掉吞舟之大鱼,刑罚慎用于律令之外,至末世百姓也不违禁。”
【注释】
好生恶杀:爱惜生命厌恶杀戮
申阳屈阴:伸张阳气压制阴气
绳墨:法律准则
臻其末:到末世
全文主要内容总结:该篇章通过大夫与文学双方的辩论,展现了汉朝时期法治与德治两种治国理念的激烈交锋,同时涉及阴阳五行、天人感应等哲学思想的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