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 云笔记 >  自媒体类 >  文章详情

《盐铁论》论邹第五十三原文及翻译

豆豆   2025-09-18 09:56:44   43人已围观

【原文】  

大夫曰:“邹子疾晚世之儒墨,不知天地之弘,昭旷之道,将一曲而欲道九折,守一隅而欲知万方,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,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。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,以喻王公,先列中国名山通谷,以至海外。所谓中国者,天下八十一分之一,名曰赤县神州,而分为九州。绝陵陆不通,乃为一州,有大瀛海圜其外。此所谓八极,而天地际焉。禹贡亦着山川高下原隰,而不知大道之径。故秦欲达九州而方瀛海,牧胡而朝万国。诸生守畦亩之虑,闾巷之固,未知天下之义也。”  


【译文】  

大夫说:“邹衍痛恨近代的儒家和墨家,不懂得天地的广阔、光明开阔的道理,拿着一个弯道就想说明九曲曲折,守着一个角落就想了解万方,就像没有水准仪却想知道高低,没有圆规矩尺却想知道方圆。于是推演圣王始终更替的运数,来晓喻王公贵族,先列举中国的名山大谷,直到海外。所谓的中国,只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,名叫赤县神州,内部又分为九州。被高山大陆阻隔不通的地方,各自成为一州,外面有大海环绕。这就是所谓的八极,是天地的边界。《禹贡》也记载了山川高低原野,却不知道真正的宏大道路。所以秦国想要通达九州而效仿海外,统治胡人并使万国来朝。诸位学者守着田间地头的顾虑、乡里巷间的固陋,不懂得天下的真义啊。”  


【注释】  

邹子:邹衍,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。  

疾:痛恨。  

晚世:近代。  

儒墨:儒家和墨家。  

昭旷之道:光明开阔的道理。  

一曲:一个弯道,比喻片面。  

一隅:一个角落。  

准平:测量水平的器具。  

规矩:圆规和矩尺。  

推大圣终始之运:推演圣王始终更替的运数。  

喻:晓喻,告知。  

赤县神州:中国的别称。  

绝陵陆:被高山大陆阻隔。  

大瀛海:大海。  

圜其外:环绕其外部。  

八极:八方极远之地。  

天地际:天地的边界。  

禹贡:《尚书》篇名,记载地理。  

原隰:平原和低湿之地。  

大道之径:真正的宏大道路。  

方瀛海:效仿海外。  

牧胡:统治胡人。  

朝万国:使万国来朝。  

畦亩之虑:田间地头的顾虑。  

闾巷之固:乡里巷间的固陋。  


【原文】  

文学曰:“尧使禹为司空,平水土,随山刊木,定高下而序九州。邹衍非圣人,作怪误,荧惑六国之君,以纳其说。此春秋所谓‘匹夫荧惑诸侯’者也。孔子曰:‘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神?’近者不达,焉能知瀛海?故无补于用者,君子不为;无益于治者,君子不由。三王信经道,而德光于四海;战国信嘉言,而破亡如丘山。昔秦始皇已吞天下,欲幷万国,亡其三十六郡;欲达瀛海,而失其州县。知大义如斯,不如守小计也。”  


【译文】  

文学说:“尧任命禹担任司空,治理水土,顺着山势砍削树木作标记,划定高低而排列九州。邹衍不是圣人,制造怪异谬误之说,迷惑六国的君主,使他们采纳自己的言论。这就是《春秋》所说的‘平民迷惑诸侯’。孔子说:‘不能侍奉好人,怎能侍奉鬼神?’近处的事都搞不明白,怎能知道海外?所以没有实际用处的,君子不做;无益于治国的,君子不采纳。三王信仰经典之道,因而德泽光照四海;战国相信好听的话,却崩溃灭亡如山倒塌。昔日秦始皇已经吞并天下,还想兼并万国,结果丢失了自己的三十六郡;想要通达海外,却丧失了原有的州县。像这样追求所谓大义,还不如守住务实的小计策。”  


【注释】  

司空:古代掌管水利土木的官职。  

随山刊木:顺着山势砍削树木作标记。  

序九州:排列九州次序。  

非圣人:不是圣人。  

作怪误:制造怪异谬误之说。  

荧惑:迷惑。  

纳其说:采纳他的言论。  

匹夫荧惑诸侯:平民迷惑诸侯。  

事人:侍奉人,指处理现实事务。  

事鬼神:侍奉鬼神,指虚幻之事。  

近者不达:近处的事不能通达。  

无补于用:没有实际用处。  

无益于治:无益于治国。  

三王:夏禹、商汤、周文王武王。  

经道:经典之道。  

德光于四海:德泽光照四海。  

嘉言:动听的言论。  

破亡如丘山:崩溃灭亡如山倒塌。  

幷万国:兼并万国。  

亡其三十六郡:丢失三十六郡。  

守小计:守住务实的小计策。  


全文主要内容总结:双方围绕邹衍的“大九州”理论展开辩论,大夫主张开拓视野、追求宏大治理格局,而文学则强调务实治国、反对虚无缥缈的理论。

 


分享到:

编辑发布时间:2025-09-22 09:53: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