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盐铁论》繇役第四十九原文及翻译
豆豆 2025-09-18 09:51:16 4人已围观
【原文】
大夫曰:“屠者解分中理,可横以手而离也;至其抽筋凿骨,非行金斧不能决。圣主循性而化,有不从者,亦将举兵而征之,是以汤诛葛伯,文王诛犬夷。及后戎、狄猾夏,中国不宁,周宣王、仲山甫式遏寇虐。诗云:‘薄伐猃狁,至于太原。’‘出车彭彭,城彼朔方。’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,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也。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屠夫解剖牛时,顺着纹理,可以用手轻易分开;但到抽筋凿骨的时候,不用金属斧头就不能解决。圣明的君主顺应本性来教化百姓,如果有不服从的,也会动用军队去征讨,因此商汤诛杀了葛伯,周文王诛杀了犬夷。后来,戎、狄侵扰华夏,中原地区不得安宁,周宣王和仲山甫抵御了寇虐。《诗经》说:‘征伐猃狁,直到太原。’‘战车隆隆,在朔方筑城。’自古以来,英明的君王不能没有征伐就使不义之人屈服,不能没有城垒就抵御强暴。”
【注释】
解分:解剖分开。
中理:纹理。
横以手:用手横着分开。
抽筋凿骨:抽筋凿骨,比喻困难的部分。
行金斧:使用金属斧头。
决:解决。
循性而化:顺应本性来教化。
举兵:动用军队。
征之:征讨他们。
汤诛葛伯:商汤诛杀葛伯。
文王诛犬夷:周文王诛杀犬夷。
戎、狄猾夏:戎、狄侵扰华夏。
中国:指中原地区。
仲山甫:周朝大臣。
式遏寇虐:抵御寇虐。
薄伐:征伐。
猃狁:古代北方民族。
出车彭彭:战车隆隆。
城彼朔方:在朔方筑城。
明王:英明的君王。
服不义:使不义之人屈服。
城垒:城墙堡垒。
御强暴:抵御强暴。
【原文】
文学曰:“舜执干戚而有苗服,文王底德而怀四夷。诗云:‘镐京辟雍,自西自东,自南自北,无思不服。’普天之下,惟人面之伦,莫不引领而归其义。故画地为境,人莫之犯。子曰:‘白刃可冒,中庸不可入。’至德之谓也。故善攻不待坚甲而克,善守不待渠梁而固。武王之伐殷也,执黄钺,誓牧之野,天下之士莫不愿为之用。既而偃兵,搢笏而朝,天下之民莫不愿为之臣。既以义取之,以德守之。秦以力取之,以法守之,本末不得,故亡。夫文犹可长用,而武难久行也。”
【译文】
文学说:“舜拿着盾牌和斧头,就让有苗部落臣服;周文王以德行感化,使四方夷族归附。《诗经》说:‘镐京的辟雍,从西到东,从南到北,没有不臣服的。’普天之下,所有人类,没有不伸长脖子归附他的正义。所以,画定地界作为边境,没有人侵犯。孔子说:‘刀刃可以冒险,但中庸之道不可进入。’这是最高德行的说法。所以,善于进攻的人不需要坚固的铠甲就能攻克,善于防守的人不需要沟渠和桥梁就能坚固。周武王讨伐殷商时,拿着黄钺,在牧野誓师,天下的士人没有不愿意为他效力的。之后停止战争,插着笏板上朝,天下的百姓没有不愿意做他的臣民。他既以正义取得天下,又以德行守护它。秦国以武力取得天下,以法律守护它,本末倒置,所以灭亡。文治可以长久使用,而武力难以持久。”
【注释】
舜执干戚:舜拿着盾牌和斧头。
有苗服:有苗部落臣服。
文王底德:文王以德行。
怀四夷:使四方夷族归附。
镐京辟雍:镐京的辟雍(学校)。
无思不服:没有不臣服的。
人面之伦:人类。
引领:伸长脖子。
归其义:归附他的正义。
画地为境:画定地界作为边境。
莫之犯:没有人侵犯。
白刃可冒:刀刃可以冒险。
中庸不可入:中庸之道不可进入。
至德:最高德行。
善攻:善于进攻。
不待坚甲:不需要坚固铠甲。
克:攻克。
善守:善于防守。
不待渠梁:不需要沟渠桥梁。
固:坚固。
武王之伐殷:武王讨伐殷商。
执黄钺:拿着黄钺(一种斧头)。
誓牧之野:在牧野誓师。
莫不愿为之用:没有不愿意为他效力的。
偃兵:停止战争。
搢笏而朝:插着笏板上朝。
莫不愿为之臣:没有不愿意做他的臣民。
以义取之:以正义取得。
以德守之:以德行守护。
以力取之:以武力取得。
以法守之:以法律守护。
本末不得:本末倒置。
故亡:所以灭亡。
文:文治。
武:武力。
久行:持久实行。
【原文】
大夫曰:“诗云:‘猃狁孔炽,我是用戒。’‘武夫潢潢,经营四方。’故守御征伐,所由来久矣。春秋大戎未至而豫御之。故四支强而躬体固,华叶茂而本根据。故饬四境所以安中国也,发戍漕所以审劳佚也。主忧者臣劳,上危者下死。先帝忧百姓不赡,出禁钱,解乘舆骖,贬乐损膳,以赈穷备边费。未见报施之义,而见沮成之理,非所闻也。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《诗经》说:‘猃狁非常猖獗,我们因此戒备。’‘武士众多,经营四方。’所以防守和征伐,由来已久了。春秋时期,大戎还没有来就预先防御。所以四肢强壮身体就坚固,花叶茂盛根本就稳固。因此整顿边境是为了安定中原,派遣戍卒和漕运是为了审察劳逸。君主忧虑,臣子就劳累;上面危险,下面就效死。先帝忧虑百姓不富足,拿出宫廷的钱,解下乘车的马匹,减少音乐和膳食,来赈济穷困和准备边防费用。没有看到报答施恩的意义,却看到阻碍成功的道理,这不是我听说过的。”
【注释】
猃狁孔炽:猃狁非常猖獗。
我是用戒:我们因此戒备。
武夫潢潢:武士众多。
经营四方:经营四方。
守御征伐:防守和征伐。
所由来久矣:由来已久。
春秋:春秋时期。
大戎:古代民族。
豫御之:预先防御。
四支:四肢。
躬体:身体。
固:坚固。
华叶:花叶。
本根据:根本稳固。
饬四境:整顿边境。
安中国:安定中原。
发戍漕:派遣戍卒和漕运。
审劳佚:审察劳逸。
主忧者臣劳:君主忧虑,臣子劳累。
上危者下死:上面危险,下面效死。
先帝:已故的皇帝。
不赡:不富足。
出禁钱:拿出宫廷的钱。
解乘舆骖:解下乘车的马匹。
贬乐损膳:减少音乐和膳食。
赈穷:赈济穷困。
备边费:准备边防费用。
报施之义:报答施恩的意义。
沮成之理:阻碍成功的道理。
非所闻也:不是我听说过的。
【原文】
文学曰:“周道衰,王迹熄,诸侯争强,大小相凌。是以强国务侵,弱国设备。甲士劳战阵,役于兵革,故君劳而民困苦也。今中国为一统,而方内不安,徭役远而外内烦也。古者,无过年之繇,无逾时之役。今近者数千里,远者过万里,历二期。长子不还,父母愁忧,妻子咏叹,愤懑之恨发动于心,慕思之积痛于骨髓。此杕杜、采薇之所为作也。”
【译文】
文学说:“周朝的道义衰微,王的踪迹熄灭,诸侯争强,大国小国互相欺凌。因此强国致力于侵略,弱国设置防备。士兵劳累于战阵,服役于战争,所以君主劳累而百姓困苦。现在中国统一,但国内不安定,徭役遥远而且内外烦扰。古时候,没有超过一年的徭役,没有超过一季的役使。现在近的几千里,远的超过万里,经历两期。长子不回来,父母忧愁,妻子叹息,愤懑的怨恨从心中产生,思念的积累痛入骨髓。这就是《杕杜》、《采薇》这些诗篇创作的原因。”
【注释】
周道衰:周朝的道义衰微。
王迹熄:王的踪迹熄灭。
诸侯争强:诸侯争强。
大小相凌:大国小国互相欺凌。
强国务侵:强国致力于侵略。
弱国设备:弱国设置防备。
甲士:士兵。
劳战阵:劳累于战阵。
役于兵革:服役于战争。
君劳:君主劳累。
民困苦:百姓困苦。
中国为一统:中国统一。
方内不安:国内不安定。
徭役远:徭役遥远。
外内烦:内外烦扰。
过年之繇:超过一年的徭役。
逾时之役:超过一季的役使。
近者数千里:近的几千里。
远者过万里:远的超过万里。
历二期:经历两期。
长子不还:长子不回来。
父母愁忧:父母忧愁。
妻子咏叹:妻子叹息。
愤懑之恨:愤懑的怨恨。
发动于心:从心中产生。
慕思之积:思念的积累。
痛于骨髓:痛入骨髓。
杕杜:诗篇名。
采薇:诗篇名。
所为作:创作的原因。
全文主要内容总结:这段对话围绕国家治理中武力和德治的争论,大夫主张征伐和防御的必要性,而文学强调德治和文教的重要性,并批评徭役和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