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盐铁论》世务第四十七原文及翻译
豆豆 2025-09-11 10:41:32 26人已围观
【原文】
大夫曰:“诸生妄言!议者令可详用,无徒守椎车之语,滑稽而不可循。夫汉之有匈奴,譬若木之有蠹,如人有疾,不治则寖以深。故谋臣以为击夺以困极之。诸生言以德怀之,此有其语而不可行也。诸生上无以似三王,下无以似近秦,令有司可举而行当世,安蒸庶而宁边境者乎?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诸位儒生简直是胡说!议论政事应当提出切实可用的建议,不要只会死守那些过时迂腐的言论,这些荒唐话根本没法实行。汉朝面对匈奴,就像树木生了蛀虫,人体患上疾病,不治疗就会逐渐加重。所以谋臣主张用武力击溃他们,使其陷入绝境。你们却空谈用仁德感化,这种论调根本行不通。你们既拿不出堪比三王的治国方略,也提不出类似秦朝的有效措施,究竟有什么具体方案能让官府施行于当世,使百姓安乐、边境安宁呢?”
【注释】
妄言:荒谬不合理的言论
椎车之语:比喻陈旧过时的言论
滑稽:言辞荒诞不经
寖以深:逐渐加重
蒸庶:普通百姓
【原文】
文学曰:“昔齐桓公内附百姓,外绥诸侯,存亡接绝,而天下从风。其后,德亏行衰,葵丘之会,振而矜之,叛者九国。春秋刺其不崇德而崇力也。故任德,则强楚告服,远国不召而自至;任力,则近者不亲,小国不附。此其效也。诚上观三王之所以昌,下论秦之所以亡,中述齐桓所以兴,去武行文,废力尚德,罢关梁,除障塞,以仁义导之,则北垂无寇虏之忧,中国无干戈之事矣。”
【译文】
文学回应:“当年齐桓公对内安抚百姓,对外安定诸侯,复兴亡国延续绝祀的世家,天下纷纷归附。后来他德行衰减,在葵丘会盟时骄矜自傲,导致九国背叛。《春秋》批判他不重德政而倚仗武力。所以施行德政,连强大的楚国都会臣服,远方国家不召自来;依靠武力,则邻国疏远,小国不肯归附。历史已证明这一点。若能上效三王昌盛之道,下析秦朝灭亡之因,中取齐桓公兴霸之训,摒弃武力推行文治,废弃暴力崇尚德政,撤除关隘桥梁,拆除边境要塞,用仁义引导匈奴,那么北方将再无侵扰之忧,中原也可免于战事。”
【注释】
外绥:安抚外国
存亡接绝:复兴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的宗祀
从风:像随风一样追随
葵丘之会:春秋时齐桓公在葵丘召开的诸侯盟会
北垂:北方边疆
干戈之事:战争之事
【原文】
大夫曰:“事不豫辨,不可以应卒。内无备,不可以御敌。诗云:‘诰尔民人,谨尔侯度,用戒不虞。’故有文事,必有武备。昔宋襄公信楚而不备,以取大辱焉,身执囚而国几亡。故虽有诚信之心,不知权变,危亡之道也。春秋不与夷、狄之执中国,为其无信也。匈奴贪狼,因时而动,乘可而发,飙举电至。而欲以诚信之心,金帛之宝,而信无义之诈,是犹亲跖、蹻而扶猛虎也。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事情不预先筹划,就不能应对突发状况。国家没有武备,就无法抵御外敌。《诗经》说:‘告诫百姓,谨守诸侯法度,以防意外。’所以推行文治的同时必须要有武力保障。昔日宋襄公轻信楚国不加防备,结果遭受奇耻大辱,自身被俘国家濒危。空有诚信而不懂权变,正是取祸之道。《春秋》不赞许夷狄掌控中原,就是因为他们毫无信用。匈奴如豺狼般贪婪,伺机而动,抓住时机就像飓风闪电般袭来。若想用诚信之心、金银布帛去相信不讲信义的诈伪之徒,无异于亲近盗跖、庄蹻这样的恶人,去喂养猛虎。”
【注释】
应卒:应对突发事件
不虞:意外情况
权变:灵活应变
飙举电至:如狂风闪电般突然到来
跖、蹻:古代大盗柳下跖和庄蹻
【原文】
文学曰:“春秋‘王者无敌。’言其仁厚,其德美,天下宾服,莫敢交也。德行延及方外,舟车所臻,足迹所及,莫不被泽。蛮、貊异国,重译自至。方此之时,天下和同,君臣一德,外内相信,上下辑睦。兵设而不试,干戈闭藏而不用。老子曰:‘兕无所用其角,螫虫无所输其毒。’故君仁莫不仁,君义莫不义。世安得跖、蹻而亲之乎?”
【译文】
文学说:“《春秋》说‘仁德之君无敌于天下’,指的是君主仁厚、德行美善,天下归附,不敢与之对抗。德政延及域外,车船能到、足迹所及之处,无不蒙受恩泽。蛮貊等异国都会通过多重翻译自发来朝。那时天下和谐,君臣同心,内外互信,上下和睦。军队设置而不动用,兵器收藏而不使用。老子说:‘犀牛无处用角,毒虫无处施毒。’所以君主仁爱则无人不仁,君主守义则无人不义。世上怎会有盗跖、庄蹻这样的人需要去亲近呢?”
【注释】
宾服:归顺臣服
方外:中原以外地区
重译:经过多次翻译
辑睦:和睦相处
兕:犀牛
【原文】
大夫曰:“布心腹,质情素,信诚内感,义形乎色。宋华元、楚司马子反之相睹也,符契内合,诚有以相信也。今匈奴挟不信之心,怀不测之诈,见利如前,乘便而起,潜进市侧,以袭无备。是犹措重宝于道路而莫之守也。求其不亡,何可得乎?”
【译文】
大夫说:“即便推心置腹坦诚相待,用真情实意感动对方,道义之情溢于言表。就像宋国华元与楚国司马子反相见,如符契般心灵契合,确实是真正互信。但匈奴始终包藏祸心,暗怀诡诈,见利就扑向前,趁势而起,潜伏在边境市场旁,伺机袭击无防备之处。这好比把珍宝放在路上无人看守,想要不丢失,怎么可能?”
【注释】
质情素:坦诚本色
符契:古代调兵凭证,比喻高度契合
措:放置
【原文】
文学曰:“诚信着乎天下,醇德流乎四海,则近者哥讴而乐之,远者执禽而朝之。故正近者不以威,来远者不以武,德义修而任贤良也。故民之于事也,辞佚而就劳,于财也,辞多而就寡。上下交让,道路鴈行。方此之时,贱货而贵德,重义而轻利,赏之不窃,何宝之守也!”
【译文】
文学说:“若诚信昭彰天下,厚德流传四海,那么近处的人们会歌颂欢庆,远方之人会带着贡品来朝拜。所以安定近邻不靠威势,招徕远人不凭武力,而要靠修明德政、任用贤良。这样百姓处理事务会主动放弃安逸选择辛劳,面对财物宁愿少取而非多占。上下互相礼让,路上行人如雁阵般有序。在这样的时代,人们轻视财货而尊重德行,看重道义而看轻利益,就算赏赐偷盗机会也不会有人行窃,又何须守护珍宝呢!”
【注释】
醇德:淳厚的德行
执禽:古代朝贡时手持禽鸟作为礼物
辞佚就劳:拒绝安逸选择劳苦
雁行:如雁阵般整齐有序
全文主要内容总结:本文通过大夫与文学双方的辩论,展现了西汉时期关于应对匈奴问题的战略分歧——大夫主张武力征伐巩固边防,而文学主张推行德政感化外族,核心矛盾体现在“武力防御”与“仁义感化”两种治国理念的冲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