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 云笔记 >  自媒体类 >  文章详情

《盐铁论》伐功第四十五原文及翻译

豆豆   2025-09-11 10:38:03   18人已围观

【原文】

大夫曰:“齐桓公越燕伐山戎,破孤竹,残令支。赵武灵王踰句注,过代谷,略灭林胡、楼烦。燕袭走东胡,辟地千里,度辽东而攻朝鲜。蒙公为秦击走匈奴,若鸷鸟之追群雀。匈奴势慑,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。及其后,蒙公死而诸侯叛秦,中国扰乱,匈奴纷纷,乃敢复为边寇。夫以小国燕、赵,尚犹却寇虏以广地,今以汉国之大,士民之力,非特齐桓之众,燕、赵之师也;然匈奴久未服者,群臣不幷力,上下未谐故也。”


【译文】

大夫说:“齐桓公穿越燕国讨伐山戎,攻破孤竹国,摧毁令支。赵武灵王跨越句注山,穿过代谷,扫平消灭林胡和楼烦。燕国突袭赶走东胡,开拓疆土千里,渡过辽东进攻朝鲜。蒙恬为秦国击退匈奴,如同猛禽追逐雀群。匈奴势力受震慑,十多年不敢向南窥伺。等到后来蒙恬死去,诸侯反叛秦国,中原陷入混乱,匈奴才敢再次成为边境寇患。像燕、赵这样的小国,尚且能击退外敌扩张领土,如今以汉朝的广大疆域和军民力量,远超过齐桓公的军队和燕、赵的兵力;然而匈奴长期未被降服,是因为群臣不能同心协力,上下未能协调一致的缘故。”


【注释】

越:穿越  

残:摧毁  

踰:跨越  

略灭:扫平消灭  

袭走:突袭驱逐  

辟地:开拓疆土  

度:渡过  

势慑:势力受震慑  

南面:向南窥伺(喻侵犯)  

扰乱:动荡混乱  

纷纷:频繁出动  

却寇虏:击退外敌  

非特:不仅  

幷力:同心协力  

未谐:未能协调
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“古之用师,非贪壤土之利,救民之患也。民思之,若旱之望雨,箪食壶浆,以逆王师。故忧人之患者,民一心而归之,汤、武是也。不爱民之死,力尽而溃叛者,秦王是也。孟子曰:‘君不乡道,不由仁义,而为之强战,虽克必亡。’此中国所以扰乱,非蒙恬死而诸侯叛秦。昔周室之盛也,越裳氏来献,百蛮致贡。其后周衰,诸侯力征,蛮、貊分散,各有聚党,莫能相一,是以燕、赵能得意焉。其后,匈奴稍强,蚕食诸侯,故破走月氏,因兵威,徙小国,引弓之民,幷为一家,一意同力,故难制也。前君为先帝画匈奴之策:‘兵据西域,夺之便势之地,以候其变。以汉之强,攻于匈奴之众,若以强弩溃痈疽;越之禽吴,岂足道哉!’上以为然。用君之义,听君之计,虽越王之任种、蠡不过。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,持政十有余年,未见种、蠡之功,而见靡弊之效,匈奴不为加俛,而百姓黎民以敝矣。是君之策不能弱匈奴,而反衰中国也。善为计者,固若此乎?”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“古代用兵不是为了贪图土地利益,而是为解救百姓灾患。百姓盼望军队,如同干旱时渴望雨水,用竹篮盛饭、瓦壶装酒迎接王者之师。因此忧百姓之忧者,民众会一心归附,商汤、周武王就是如此。不怜惜百姓生死,导致民力耗尽而溃散反叛的,秦始皇就是典型。孟子说:‘君主不向往正道,不遵循仁义,却强行发动战争,即使取胜也终将灭亡。’这才是中原动荡的根本原因,并非因蒙恬之死和诸侯反秦。当年周朝强盛时,越裳氏前来进献,四方蛮族都来朝贡。后来周室衰微,诸侯相互征伐,蛮夷部族分散,各自结成团伙,不能统一,所以燕、赵才能得逞。之后匈奴逐渐强大,蚕食诸侯,因此击溃月氏,凭借军威迁徙小国,将游牧部族合并为一家,同心协力,所以难以制服。先前您为先帝谋划匈奴策略:‘出兵占据西域,夺取战略要地,等待其内部生变。以汉朝的强大,攻击匈奴部众,如同用强弩射破脓疮;越国擒获吴国般的胜利,岂在话下!’皇上采纳了您的建议。重用您的道义,听从您的计策,即便越王任用文种、范蠡也不过如此。您从搜粟都尉升任御史大夫,执政十多年,未见文种、范蠡那样的功业,只看到民生凋敝的后果——匈奴并未更加屈服,而百姓却已疲困不堪。这说明您的策略不仅未能削弱匈奴,反而使中原衰败。善于谋划的人,难道本该如此吗?”


【注释】

用师:动用军队  

箪食壶浆:用竹篮盛饭、瓦壶盛酒(喻百姓犒军)  

逆:迎接  

乡道:向往正道  

由:遵循  

强战:强行发动战争  

百蛮:四方蛮族  

力征:武力征伐  

蛮貊:泛指少数民族  

蚕食:逐步侵占  

破走:击溃驱逐  

引弓之民:骑射游牧民族  

便势之地:战略要地  

强弩溃痈疽:用强弩射破脓疮(喻轻易取胜)  

禽:同“擒”  

种蠡:文种和范蠡(越国谋臣)  

靡弊:民生凋敝  

加俛:更加屈服  

黎民:百姓  

敝:疲困


全文主要内容总结:本文通过大夫与文学双方的辩论,反映了汉朝对匈奴政策的分歧——大夫强调武力征伐与君臣协力,文学则主张仁义治国而非穷兵黩武,指出过度军事策略反而导致民生衰败。


分享到:

编辑发布时间:2025-09-14 21:16: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