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 云笔记 >  阅读笔记 >  文章详情

《盐铁论》孝养第二十五原文及翻译

豆豆   2025-04-29 12:29:20   194人已围观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"善养者不必刍豢也,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。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,孝之至也。故匹夫勤劳,犹足以顺礼,歠菽饮水,足以致其敬。孔子曰:'今之孝者,是为能养,不敬,何以别乎?'故上孝养志,其次养色,其次养体。贵其礼,不贪其养,礼顺心和,养虽不备,可也。易曰:'东邻杀牛,不如西邻之禴祭也。'故富贵而无礼,不如贫贱之孝悌。闺门之内尽孝焉,闺门之外尽悌焉,朋友之道尽信焉,三者,孝之至也。居家理者,非谓积财也,事亲孝者,非谓鲜肴也,亦和颜色、承意尽礼义而已矣。"


【译文】

善于奉养父母的人不一定需要精美的肉食,善于提供服饰的人不一定需要华丽的锦绣。用自己所有的一切来侍奉父母,是孝的最高境界。所以普通百姓勤劳工作,也足以遵循礼节,喝豆粥饮水,也足以表达敬意。孔子说:"现在的所谓孝,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,但如果不尊敬,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?"因此,最上等的孝是养父母的心志(让他们心情愉快),其次是养父母的面色(让他们高兴),再次是养父母的身体(提供物质供养)。重视礼节,不贪求丰厚的供养,礼节顺遂心情和谐,即使供养不周全,也是可以的。《易经》说:"东邻杀牛祭祀,不如西邻的简单祭祀。"所以富贵但没有礼节,不如贫贱但有孝悌(孝顺父母、尊敬兄长)。在家内尽孝,在家外尽悌(尊敬兄长),对朋友尽信(讲诚信),这三者,是孝的极致。治理家庭,不是说积累财富;侍奉父母孝顺,不是说有鲜美的菜肴,而是和颜悦色、顺从父母心意、尽到礼义罢了。


【注释】

刍豢:指牛羊等牲畜,泛指精美的肉食。
锦绣:华丽的丝织品,指华美的衣服。
匹夫:普通百姓。
歠菽饮水:喝豆粥和饮水,形容生活简朴。
养志:养父母的心志,让他们心情愉快。
养色:让父母面色喜悦,即让他们高兴。
养体:养父母的身体,提供物质供养。
礼顺心和:礼节顺遂,心情和谐。
禴祭:简单的祭祀,指薄祭。
孝悌:孝顺父母,尊敬兄长。
闺门:家门,家庭内部。
悌:尊敬兄长。
信:诚信,守信。
鲜肴:鲜美的菜肴。
和颜色:和颜悦色,态度温和。
承意:顺从父母的心意。


【原文】

丞相史曰:"八十曰耋,七十曰耄。耄,食非肉不饱,衣非帛不暖。故孝子曰甘毳以养口,轻暖以养体。曾子养曾皙,必有酒肉。无端絻,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。无肴膳,虽闵、曾不能以卒养。礼无虚加,故必有其实然后为之文。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,宁养有余而礼不足。夫洗爵以盛水,升降而进粝,礼虽备,然非其贵者也。"


【译文】

丞相史说:"八十岁叫做耋,七十岁叫做耄。年老的人,吃饭没有肉就不饱,穿衣没有丝帛就不暖。所以孝子应该用甜软的食物来养父母的口,用轻暖的衣服来养父母的身体。曾子奉养曾皙,一定有酒有肉。如果没有端正的服饰,即使公西赤也不能表现出仪容。如果没有美味的饭菜,即使闵子骞、曾子也不能完成奉养。礼节不能空虚地添加,所以必须有实际内容然后才讲究形式。与其礼节过分但供养不足,宁愿供养丰盛但礼节不足。用洗净的酒杯来盛水,恭敬地献上粗粮,礼节虽然完备,但这并不是可贵的。"


【注释】

耋:八十岁的老人。
耄:七十岁的老人。
甘毳:甜软的食物,指美味。
轻暖:轻便温暖的衣服。
曾子:曾参,孔子弟子,以孝著称。
曾皙:曾子的父亲。
端絻:端正的服饰,指礼仪服装。
公西赤:孔子弟子,擅长礼仪。
肴膳:美味的饭菜。
闵、曾:指闵子骞和曾子,都是孝子。
卒养:完成奉养,尽孝。
礼无虚加:礼节不能空虚地添加。
文:形式,文饰。
洗爵:洗净酒杯,指礼仪动作。
升降:上下行礼,指恭敬的姿态。
粝:粗粮,糙米。

 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"周襄王之母非无酒肉也,衣食非不如曾皙也,然而被不孝之名,以其不能事其父母也。君子重其礼,小人贪其养。夫嗟来而招之,投而与之,乞者由不取也。君子苟无其礼,虽美不食焉。故礼主人不亲馈,则客不祭。是馈轻而礼重也。"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"周襄王的母亲不是没有酒肉,衣食不是不如曾皙,然而却背负不孝的恶名,是因为他不能好好侍奉父母。君子重视礼节,小人贪图供养。如果用‘嗟来’的方式招呼,扔给食物,乞丐也不会接受。君子如果没有适当的礼节,即使食物美味也不会吃。所以,如果主人不亲自馈赠食物,客人就不进行祭祀。这说明馈赠轻而礼节重。"


【注释】

周襄王:东周国王,据说有不孝之名。
被:背负,遭受。
事:侍奉。
君子:有德行的人。
小人:品德低下的人。
嗟来:吆喝声,指不礼貌地施舍。
投:扔给,指随意给予。
乞者:乞丐。
由:通“犹”,尚且。
亲馈:亲自馈赠食物。
客不祭:客人不进行祭祀,表示不接受。
馈轻:馈赠的物品轻。
礼重:礼节重要。

 

【原文】

丞相史曰:"孝莫大以天下一国养,次禄养,下以力。故王公人君,上也,卿大夫,次也。夫以家人言之,有贤子当路于世者,高堂邃宇,安车大马,衣轻暖,食甘毳。无者,褐衣皮冠,穷居陋巷,有旦无暮,食蔬粝荤茹,膢腊而后见肉。老亲之腹非唐园,唯菜是盛。夫蔬粝,乞者所不取,而子以养亲,虽欲以礼,非其贵也。"


【译文】

丞相史说:"孝没有比用天下或一国来奉养更大的了,其次是用俸禄奉养,最下是用劳力奉养。所以王公君主是上等,卿大夫是次等。就家庭来说,有贤能的儿子在世上当权,父母就有高堂深屋、安车大马,穿轻暖衣服,吃甜软食物。没有的儿子,父母就穿粗布衣戴皮帽,穷困地住在陋巷,有上顿没下顿,吃蔬菜粗粮和酸菜,只有到祭祀时节才能见到肉。年老父母的肚子不是菜园,只盛放蔬菜。那些蔬菜粗粮,连乞丐都不取,而儿子用来奉养父母,即使想讲究礼节,也不是可贵的。"


【注释】

天下一国养:用整个天下或一个诸侯国来奉养父母,指极尽尊荣。
禄养:用官职俸禄奉养父母。
力:劳力,体力劳动。
王公人君:君王和公爵等统治者。
卿大夫:高级官员。
当路于世:在世上当权,有地位。
高堂邃宇:高大的厅堂和深邃的房屋,指豪华住宅。
安车大马:舒适的车子和高大的马匹,指豪华交通工具。
褐衣皮冠:粗布衣服和皮帽,指贫贱服饰。
穷居陋巷:贫困地住在简陋巷子里。
有旦无暮:有早上没晚上,形容生活不稳定。
蔬粝:蔬菜和粗粮。
荤茹:酸菜或腌菜,指低劣食物。
膢腊:祭祀名称,指节日或祭祀时。
唐园:菜园。
唯菜是盛:只盛放蔬菜。

 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"无其能而窃其位,无其功而有其禄,虽有富贵,由跖、蹻之养也。高台极望,食案方丈,而不可谓孝。老亲之腹非盗囊也,何故常盛不道之物?夫取非有非职,财入而患从之,身且死祸殃,安得膢腊而食肉?曾参、闵子无卿相之养,而有孝子之名;周襄王富有天下,而有不能事父母之累。故礼菲而养丰,非孝也。掠囷而以养,非孝也。"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"没有才能却窃取官位,没有功劳却享有俸禄,即使富贵,也像盗跖、庄蹻的奉养一样。站在高台上极目远望,餐桌上摆满食物,但不能称为孝。年老父母的肚子不是盗贼的袋子,为什么常常盛放不义之物?获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不正当的职位,财富进来但灾祸随之而来,自身将死于祸患,怎么能等到祭祀时节吃肉?曾参、闵子骞没有卿相的奉养,却有孝子的名声;周襄王富有天下,却有不能侍奉父母的拖累。所以礼节菲薄但供养丰盛,不是孝。抢劫粮仓来奉养,不是孝。"


【注释】

窃其位:窃取官位。
禄:俸禄。
跖、蹻:盗跖和庄蹻,古代传说中的大盗,指不义之人。
高台极望:站在高台上远望,指享受奢华。
食案方丈:餐桌一丈见方,形容菜肴丰盛。
盗囊:盗贼的袋子,指盛放赃物。
不道之物:不义之财。
取非有非职:获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不正当职位。
患从之:灾祸随之而来。
死祸殃:死于祸患。
膢腊:祭祀时节。
曾参、闵子:曾子和闵子骞,以孝著称。
卿相之养:卿相级别的奉养,指豪华供养。
累:拖累,污点。
礼菲:礼节菲薄。
养丰:供养丰盛。
掠囷:抢劫粮仓。

 

【原文】

丞相史曰:"上孝养色,其次安亲,其次全身。往者,陈余背汉,斩于泜水;五被邪逆,而夷三族。近世,主父偃行不轨而诛灭,吕步舒弄口而见戮,行身不谨,诛及无罪之亲。由此观之:虚礼无益于己也。文实配行,礼养俱施,然后可以言孝。孝在实质,不在于饰貌;全身在于谨慎,不在于驰语也。"


【译文】

丞相史说:"最上等的孝是让父母面色喜悦(高兴),其次是让父母安宁,再次是保全自身。过去,陈余背叛汉朝,在泜水被斩首;五被邪逆,被诛灭三族。近代,主父偃行为不轨而被诛灭,吕步舒因玩弄口舌而被杀,行为不谨慎,诛连到无罪的亲人。由此看来:虚礼对自己没有好处。形式和实质要相配,礼节和供养都要实施,然后才可以谈孝。孝在于实质,不在于装饰外表;保全自身在于谨慎,不在于夸夸其谈。"


【注释】

养色:让父母面色喜悦,即让父母高兴。
安亲:让父母安宁。
全身:保全自身。
陈余:汉初诸侯,背叛刘邦被杀。
泜水:河流名,陈余被杀处。
五被:可能指伍被,汉初谋士,因参与叛乱被诛。
夷三族:诛灭三族。
主父偃:汉武帝时大臣,因罪被诛。
吕步舒:汉武帝时官员,因言获罪。
弄口:玩弄口舌,拨弄是非。
见戮:被杀。
行身不谨:行为不谨慎。
诛及:诛连到。
虚礼:空虚的礼节。
文实配行:形式和实质相配合。
礼养俱施:礼节和供养都实施。
饰貌:装饰外表。
驰语:夸夸其谈。

 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"言而不诚,期而不信,临难不勇,事君不忠,不孝之大者也。孟子曰:'今之世,今之大夫,皆罪人也。皆逢其意以顺其恶。'今子不忠不信,巧言以乱政,导谀以求合。若此者,不容于世。春秋曰:'士守一不移,循理不外援,共其职而已。'故卑位而言高者,罪也,言不及而言者,傲也。有诏公卿与斯议,而空战口也?"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"说话不真诚,许诺不守信,面临危难不勇敢,侍奉君主不忠诚,这些都是不孝中最严重的。孟子说:'现在的世道,现在的大夫,都是罪人。都迎合君主的心意来顺从他们的恶行。'现在你不忠不信,用花言巧语来扰乱政事,阿谀奉承来求取迎合。像这样的人,不被世人所容。《春秋》说:'士人坚守原则不改变,遵循道理不向外求援,尽自己的职责而已。'所以地位低却谈论高位之事,是罪过;说话不到位却乱说,是傲慢。有诏书让公卿参与这次议论,难道只是空费口舌吗?"


【注释】

言而不诚:说话不真诚。
期而不信:许诺不守信。
临难不勇:面临危难不勇敢。
事君不忠:侍奉君主不忠诚。
逢其意:迎合他的心意。
顺其恶:顺从他们的恶行。
巧言:花言巧语。
乱政:扰乱政事。
导谀:阿谀奉承。
求合:求取迎合。
不容于世:不被世人所容。
守一不移:坚守一个原则不改变。
循理:遵循道理。
不外援:不向外求援。
共其职:尽自己的职责。
卑位而言高者:地位低却谈论高位之事。
言不及而言者:说话不到位却乱说。
傲:傲慢。
诏:皇帝的命令。
公卿:高官。
斯议:这次议论。
空战口:空费口舌。



全文主要内容总结:本文是《盐铁论》中文学与丞相史关于孝道本质的辩论,文学强调孝应以礼节和心意为重,而丞相史主张孝需注重实际供养和保全自身,双方引经据典阐述观点,反映了古代对孝道的不同理解。


分享到:

编辑发布时间:2025-08-25 11:35: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