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 云笔记 >  阅读笔记 >  文章详情

《盐铁论》论诽第二十四原文及翻译

豆豆   2025-04-29 12:25:43   219人已围观

【原文】

丞相史曰:"晏子有言:'儒者华于言而寡于实,繁于乐而舒于民,久丧以害生,厚葬以伤业,礼烦而难行,道迂而难遵,称往古而訾当世,贱所见而贵所闻。'此人本枉,以己为式。此颜异所以诛黜,而狄山死于匈奴也。处其位而非其朝,生乎世而讪其上,终以被戮而丧其躯,此独谁为负其累而蒙其殃乎?"


【译文】

丞相史说:"晏子曾经说过:'儒者言辞华丽但缺乏实际行动,音乐繁复却忽视民生,长期服丧危害生命,厚葬损害产业,礼仪繁琐难以实行,道理迂腐难以遵循,称颂古代而诋毁当代,轻视亲眼所见而重视道听途说。'这种人本来就不正,以自己为标准。这就是颜异被诛杀罢黜,狄山死于匈奴的原因。身处其位却反对朝廷,活在世上却诽谤上级,最终被杀而丧命,这到底是谁背负了责任而遭受灾祸呢?"


【注释】

华于言:言辞华丽。
寡于实:缺乏实际行动。
繁于乐:音乐繁复。
舒于民:舒缓民生(这里指忽视民生)。
久丧:长期服丧。
厚葬:厚葬。
伤业:损害产业。
礼烦:礼仪繁琐。
道迂:道理迂腐。
称往古:称颂古代。
訾当世:诋毁当代。
贱所见:轻视亲眼所见。
贵所闻:重视道听途说。
本枉:本来就不正。
以己为式:以自己为标准。
诛黜:诛杀罢黜。
讪上:诽谤上级。
被戮:被杀。
丧其躯:丧命。
负其累:背负责任。
蒙其殃:遭受灾祸。

 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"礼所以防淫,乐所以移风,礼兴乐正则刑罚中。故堤防成而民无水菑,礼义立而民无乱患。故礼义坏,堤防决,所以治者,未之有也。孔子曰:'礼与其奢也宁俭,丧与其易也宁戚。'故礼之所为作,非以害生伤业也,威仪节文,非以乱化伤俗也。治国谨其礼,危国谨其法。昔秦以武力吞天下,而斯、高以妖孽累其祸,废古术,隳旧礼,专任刑法,而儒、墨既丧焉。塞士之涂,壅人之口,道谀日进而上不闻其过,此秦所以失天下而殒社稷也。故圣人为政,必先诛之,伪巧言以辅非而倾覆国家也。今子安取亡国之语而来乎?夫公卿处其位,不正其道,而以意阿邑顺风,疾小人浅浅面从,以成人之过也。故知言之死,不忍从苟合之徒,是以不免于螺绁。悲夫!"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"礼是用来防止淫邪的,乐是用来移风易俗的,礼乐兴盛端正那么刑罚就会得当。所以堤坝建成百姓就没有水灾,礼义建立百姓就没有混乱祸患。所以礼义败坏,堤坝决口,想要治理好国家,是没有的。孔子说:'礼仪与其奢侈宁可节俭,丧事与其简易宁可哀戚。'所以礼的制定,不是为了危害生命损害产业,威仪节文,不是为了扰乱风化伤害习俗。治理国家要谨慎对待礼仪,危难国家要谨慎对待法律。过去秦国用武力吞并天下,但李斯、赵高以妖孽加重灾祸,废除古代学术,毁坏旧礼,专门任用刑法,而儒家、墨家都消亡了。堵塞士人的道路,堵塞人们的口舌,阿谀奉承之言日益进献而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错,这就是秦国失去天下而灭亡社稷的原因。所以圣人治理政事,必须先诛杀那些用虚伪巧言来辅助错误而倾覆国家的人。现在你怎么拿亡国的话语来呢?公卿身处其位,不端正自己的道义,而用意迎合顺从风气,憎恨小人浅薄地表面顺从,来成就别人的过错。所以知道言论会致死,也不忍心顺从苟合之徒,因此不免于牢狱之灾。悲哀啊!"



【注释】

防淫:防止淫邪。
移风:移风易俗。
刑罚中:刑罚得当。
水菑:水灾。
乱患:混乱祸患。
礼义坏:礼义败坏。
堤防决:堤坝决口。
礼与其奢也宁俭:礼仪与其奢侈宁可节俭。
丧与其易也宁戚:丧事与其简易宁可哀戚。
威仪节文:威仪和礼节。
乱化伤俗:扰乱风化伤害习俗。
谨其礼:谨慎对待礼仪。
谨其法:谨慎对待法律。
斯、高:李斯、赵高。
妖孽:妖孽(指邪恶之人)。
累其祸:加重灾祸。
废古术:废除古代学术。
隳旧礼:毁坏旧礼。
专任刑法:专门任用刑法。
儒、墨既丧:儒家、墨家都消亡。
塞士之涂:堵塞士人的道路。
壅人之口:堵塞人们的口舌。
道谀:阿谀奉承之言。
殒社稷:灭亡社稷。
诛之:诛杀他们。
伪巧言:虚伪巧言。
辅非:辅助错误。
倾覆国家:倾覆国家。
安取:怎么拿。
亡国之语:亡国的话语。
不正其道:不端正道义。
阿邑顺风:迎合顺从风气。
疾小人:憎恨小人。
浅浅面从:浅薄地表面顺从。
成人之过:成就别人的过错。
知言之死:知道言论会致死。
苟合之徒:苟合之徒。
螺绁:牢狱之灾。

 

【原文】

丞相史曰:"檀柘而有乡,萑苇而有藂,言物类之相从也。孔子曰:'德不孤,必有邻。'故汤兴而伊尹至,不仁者远矣。未有明君在上而乱臣在下也。今先帝躬行仁圣之道,以临海内,招举俊才贤良之士,唯仁是用,诛逐乱臣,不避所亲,务以求贤而简退不肖,犹尧之举舜、禹之族,殛鲧放驩兜也。而曰'苟合之徒',是则主非而臣阿,是也?"


【译文】

丞相史说:"檀树和柘树有它们的乡土,芦苇有它们的丛生,说的是物以类聚。孔子说:'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,一定有邻居。'所以商汤兴起而伊尹到来,不仁的人就远离了。没有明君在上而乱臣在下的。现在先帝亲自实行仁圣之道,来统治海内,招揽举荐俊才贤良之士,只任用仁人,诛杀驱逐乱臣,不回避亲近的人,致力于求取贤才而简退不肖之徒,就像尧举荐舜、禹的族人,诛杀鲧放逐驩兜一样。而你说'苟合之徒',那么是君主错误而臣子阿谀,是吗?"



【注释】

檀柘:檀树和柘树。
乡:乡土。
萑苇:芦苇。
藂:丛生。
物类之相从:物以类聚。
德不孤,必有邻: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,一定有邻居。
汤兴:商汤兴起。
伊尹至:伊尹到来。
不仁者远:不仁的人远离。
明君:明君。
乱臣:乱臣。
躬行:亲自实行。
仁圣之道:仁圣之道。
临海内:统治海内。
招举:招揽举荐。
俊才贤良:俊才贤良之士。
唯仁是用:只任用仁人。
诛逐:诛杀驱逐。
不避所亲:不回避亲近的人。
求贤:求取贤才。
简退不肖:简退不肖之徒。
尧之举舜:尧举荐舜。
禹之族:禹的族人。
殛鲧:诛杀鲧。
放驩兜:放逐驩兜。
苟合之徒:苟合之徒。
主非:君主错误。
臣阿:臣子阿谀。

 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"皋陶对舜:'在知人,惟帝其难之。'洪水之灾,尧独愁悴而不能治,得舜、禹而九州宁。故虽有尧明之君,而无舜、禹之佐,则纯德不流。春秋刺有君而无主。先帝之时,良臣未备,故邪臣得间。尧得舜、禹而鲧殛驩兜诛,赵简子得叔向而盛青肩诎。语曰:'未见君子,不知伪臣。'诗云:'未见君子,忧心忡忡。既见君子,我心则降。'此之谓也。"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"皋陶对舜说:'在于知人,只有帝王觉得难。'洪水的灾害,尧独自忧愁憔悴而不能治理,得到舜、禹而九州安宁。所以即使有尧这样的明君,而没有舜、禹的辅佐,那么纯正的德行就不能流传。春秋讽刺有君主而没有主事之臣。先帝的时候,良臣没有齐备,所以邪臣得以乘隙。尧得到舜、禹而诛杀鲧和驩兜,赵简子得到叔向而盛青肩屈服。俗话说:'没有见到君子,不知道伪臣。'诗经说:'没有见到君子,忧心忡忡。既然见到君子,我的心就放下了。'说的就是这个。"



【注释】

皋陶:皋陶(舜的臣子)。
知人:知人善任。
惟帝其难之:只有帝王觉得难。
洪水之灾:洪水的灾害。
愁悴:忧愁憔悴。
九州宁:九州安宁。
纯德不流:纯正的德行不能流传。
春秋刺:春秋讽刺。
有君而无主:有君主而没有主事之臣。
良臣未备:良臣没有齐备。
邪臣得间:邪臣得以乘隙。
鲧殛:诛杀鲧。
驩兜诛:诛杀驩兜。
赵简子:赵简子(春秋时晋国大夫)。
叔向:叔向(晋国贤臣)。
盛青肩:盛青肩(可能指特定人物,此处指被屈服)。
诎:屈服。
未见君子,不知伪臣:没有见到君子,不知道伪臣。
忧心忡忡:忧心忡忡。
我心则降:我的心就放下了。

 

【原文】

丞相史曰:"尧任鲧、驩兜,得舜、禹而放殛之以其罪,而天下咸服,诛不仁也。人君用之齐民,而颜异,济南亭长也,先帝举而加之高位,官至上卿。狄山起布衣,为汉议臣,处舜、禹之位,执天下之中,不能以治,而反坐讪上;故驩兜之诛加而刑戮至焉。贤者受赏而不肖者被刑,固其然也。文学又何怪焉?"


【译文】

丞相史说:"尧任用鲧、驩兜,得到舜、禹而放逐诛杀他们因为他们有罪,而天下都信服,是诛杀不仁的人。君主任用他们来治理百姓,而颜异,是济南亭长,先帝举荐他加封高位,官至上卿。狄山从布衣起家,成为汉朝的议臣,身处舜、禹的位置,执掌天下的中枢,不能治理,反而犯诽谤上级的罪;所以像驩兜一样被诛杀而刑戮到来。贤者受赏而不肖者被刑,本来就是这样的。文学又有什么奇怪的呢?"


【注释】

任鲧、驩兜:任用鲧、驩兜。
放殛:放逐诛杀。
以其罪:因为他们有罪。
天下咸服:天下都信服。
诛不仁:诛杀不仁的人。
人君用之齐民:君主任用他们来治理百姓。
济南亭长:济南亭长。
举而加之高位:举荐加封高位。
官至上卿:官至上卿。
起布衣:从布衣起家。
为汉议臣:成为汉朝的议臣。
处舜、禹之位:身处舜、禹的位置。
执天下之中:执掌天下的中枢。
不能以治:不能治理。
坐讪上:犯诽谤上级的罪。
刑戮:刑戮。
贤者受赏:贤者受赏。
不肖者被刑:不肖者被刑。
固其然:本来就是这样的。
何怪:有什么奇怪。

 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"论者相扶以义,相喻以道,从善不求胜,服义不耻穷。若相迷以伪,相乱以辞,相矜于后息,期于苟胜,非其贵者也。夫苏秦、张仪,荧惑诸侯,倾覆万乘,使人失其所恃;非不辩,然乱之道也。君子疾鄙夫之不可与事君,患其听从而无所不至也。今子不听正义以辅卿相,又从而顺之,好须臾之说,不计其后。若子之为人吏,宜受上戮,子姑默矣!"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"辩论的人应该以义相互扶持,以道相互晓谕,顺从善道不求胜利,服膺义理不以穷困为耻。如果以虚伪相互迷惑,以言辞相互扰乱,以最后息声相互夸耀,期望苟且取胜,这不是可贵的。苏秦、张仪,迷惑诸侯,倾覆万乘之国,使人失去依靠;不是不辩,但是是乱世之道。君子憎恨鄙夫不能与他们一起事君,担忧他们听从而无所不为。现在你不听正义来辅佐卿相,又顺从他们,喜好一时的说法,不考虑后果。如果你作为官吏,应该受到重刑,你暂且沉默吧!"



【注释】

相扶以义:以义相互扶持。
相喻以道:以道相互晓谕。
从善:顺从善道。
不求胜:不求胜利。
服义:服膺义理。
不耻穷:不以穷困为耻。
相迷以伪:以虚伪相互迷惑。
相乱以辞:以言辞相互扰乱。
相矜于后息:以最后息声相互夸耀。
期于苟胜:期望苟且取胜。
非其贵者:不是可贵的。
苏秦、张仪:苏秦、张仪(战国纵横家)。
荧惑:迷惑。
倾覆万乘:倾覆万乘之国。
失其所恃:失去依靠。
非不辩:不是不辩。
乱之道:乱世之道。
疾鄙夫:憎恨鄙夫。
不可与事君:不能与他们一起事君。
患其听从:担忧他们听从。
无所不至:无所不为。
不听正义:不听正义。
辅卿相:辅佐卿相。
从而顺之:顺从他们。
好须臾之说:喜好一时的说法。
不计其后:不考虑后果。
为人吏:作为官吏。
宜受上戮:应该受到重刑。
姑默:暂且沉默。

 

【原文】

丞相史曰:"盖闻士之居世也,衣服足以胜身,食饮足以供亲,内足以相恤,外不求于人。故身修然后可以理家,家理然后可以治官。故饭蔬粝者不可以言孝,妻子饥寒者不可以言慈,绪业不修者不可以言理。居斯世,行斯身,而有此三累者,斯亦足以默矣。"


【译文】

丞相史说:"我听说士人活在世上,衣服足以遮体,饮食足以供养亲人,对内足以相互体恤,对外不求于人。所以自身修养然后可以治理家庭,家庭治理然后可以治理官职。所以吃粗粮的人不可以谈孝道,妻子儿女饥寒的人不可以谈慈爱,事业不修的人不可以谈治理。活在这个世上,自身如此,而有这三种累赘,这也足以沉默了。"


【注释】

居世:活在世上。
衣服足以胜身:衣服足以遮体。
食饮足以供亲:饮食足以供养亲人。
内足以相恤:对内足以相互体恤。
外不求于人:对外不求于人。
身修:自身修养。
理家:治理家庭。
治官:治理官职。
饭蔬粝:吃粗粮。
言孝:谈孝道。
妻子饥寒:妻子儿女饥寒。
言慈:谈慈爱。
绪业不修:事业不修。
言理:谈治理。
三累:三种累赘。
足以默:足以沉默。



全文主要内容总结:这是一段关于儒家与法家思想的辩论,丞相史代表法家观点批评儒者华而不实,文学代表儒家观点强调礼乐治国的重要性,双方就治国之道、君臣关系等进行激烈争论。


分享到:

编辑发布时间:2025-08-24 22:41: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