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 云笔记 >  阅读笔记 >  文章详情

《盐铁论》遵道第二十三原文及翻译

豆豆   2025-04-29 12:24:18   242人已围观

【原文】

大夫曰:"御史!"御史未应。谓丞相史曰:"文学结发学语,服膺不舍,辞若循环,转若陶钧。文繁如春华,无效如抱风。饰虚言以乱实,道古以害今。从之,则县官用废,虚言不可实而行之;不从,文学以为非也,众口嚣嚣,不可胜听。诸卿都大府日久矣,通先古,明当世,今将何从而可矣?"


【译文】

大夫说:"御史!" 御史没有回应。大夫对丞相史说:"文学们从年轻时就开始学习言语,牢记不忘,言辞像循环一样,转动像陶轮。文章繁复如春天的花朵,但没有效果如抱住风。用虚假的言论来扰乱事实,谈论古代来危害当今。如果听从他们,那么官府的费用就会废弛,虚言不能实际施行;如果不听从,文学们会认为不对,众口喧哗,听不过来。各位卿在大府已久,通晓古代,明白当代,现在应该听从谁呢?"


【注释】

御史:官名,指御史大夫;

结发:年轻时;

服膺:牢记在心;

陶钧:陶轮,比喻循环;

春华:春天的花朵;

抱风:抱住风,比喻无效;

县官:指官府;

嚣嚣:喧哗声;

都:居处;

大府:高级官署。

 

【原文】

丞相史进曰:"晋文公谲而不正,齐桓公正而不谲,所由不同,俱归于霸。而必随古不革,袭故不改,是文质不变,而椎车尚在也。故或作之,或述之,然后法令调于民,而器械便于用也。孔对三君殊意,晏子相三君异道,非苟相反,所务之时异也。公卿既定大业之路,建不竭之本,愿无顾细故之语,牵儒、墨论也。"


【译文】

丞相史进言说:"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,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,他们的途径不同,但都成就了霸业。如果一定要遵循古代不改革,沿袭旧制不改变,那就是文质不变,而原始的车子还在使用。所以有时创新,有时传承,然后法令才能适应民众,器械才能便于使用。孔子面对三位君主有不同的意图,晏子辅佐三位君主有不同的方法,不是随便相反,而是所从事的时代不同。公卿已经确定了伟大的事业道路,建立了不竭的根本,希望不要顾及琐碎的言论,被儒家、墨家的理论所牵制。"


【注释】

谲:诡诈;

正:正派;

霸:霸业;

椎车:原始的车子;

作:创新;

述:传承;

调:适应;

孔:孔子;

晏子:晏婴;

公卿:高官;

细故:琐事;

儒、墨:儒家和墨家。

 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"师旷之调五音,不失宫商。圣王之治世,不离仁义。故有改制之名,无变道之实。上自黄帝,下及三王,莫不明德教,谨庠序,崇仁义,立教化。此百世不易之道也。殷、周因循而昌,秦王变法而亡。诗云:'虽无老成人,尚有典刑。'言法教也。故没而存之,举而贯之,贯而行之,何更为哉?"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"师旷调和五音,不失去宫商。圣王治理天下,不离开仁义。所以有改制的名义,没有改变道的实质。从黄帝开始,下到三王,没有不彰明道德教育,谨慎对待学校,崇尚仁义,建立教化。这是百代不变的道。殷朝、周朝因循而昌盛,秦王变法而灭亡。诗经说:'虽然没有老成人,还有典刑。'说的是法教。所以消亡而保存它,举出而贯通它,贯通而实行它,为什么要改变呢?"


【注释】

师旷:古代乐师;

五音:五声音阶;

宫商:音调;

圣王:贤明的君王;

仁义:仁爱和正义;

庠序:学校;

典刑:典范刑法;

贯:贯通;

更:改变。

 

【原文】

丞相史曰:"说西施之美无益于容,道尧、舜之德无益于治。今文学不言所为治,而言以治之无功,犹不言耕田之方,美富人之囷仓也。夫欲粟者务时,欲治者因世。故商君昭然独见存亡不可与世俗同者,为其沮功而多近也。庸人安其故,而愚者果所闻。故舟车之治,使民三年而后安之。商君之法立,然后民信之。孔子曰:'可与共学,未可与权。'文学可令扶绳循刻,非所与论道术之外也。"


【译文】

丞相史说:"谈论西施的美貌对容貌没有益处,谈论尧、舜的德行对治理没有益处。现在文学不说如何治理,却说治理没有功效,就像不说耕田的方法,却赞美富人的粮仓。想要粮食的人务必按时节,想要治理的人要顺应时代。所以商鞅清楚地独到见解存亡不能与世俗相同,是因为它阻碍功业而多近利。庸人安于旧习,而愚人固执所闻。所以舟车的治理,让民众三年后才安定。商鞅的法令确立后,民众才信任它。孔子说:'可以一起学习,但不可以一起权变。'文学可以让他们扶着绳子循着刻度,不是可以讨论道术之外的事情。"


【注释】

西施:古代美女;

尧、舜:古代圣王;

囷仓:粮仓;

务时:务必按时节;

因世:顺应时代;

商君:商鞅;

昭然:清楚地;

沮功:阻碍功业;

权:权变;

扶绳循刻:比喻遵循规则。

 

【原文】

文学曰:"君子多闻阙疑,述而不作,圣达而谋大,叡智而事寡。是以功成而不隳,名立而不顿。小人智浅而谋大,羸弱而任重,故中道而废,苏秦、商鞅是也。无先王之法,非圣人之道,而因于己,故亡。易曰:'小人处盛位,虽高必崩。不盈其道,不恒其德,而能以善终身,未之有也。是以初登于天,后入于地。'禹之治水也,民知其利,莫不劝其功。商鞅之立法,民知其害,莫不畏其刑。故夏后功立而王,商鞅法行而亡。商鞅有独智之虑,世乏独见之证。文学不足与权当世,亦无负累蒙殃也。"


【译文】

文学说:"君子多听而存疑,传承而不创作,圣明通达而谋划大事,睿智而事情少。因此功业成就而不毁坏,名声确立而不停顿。小人智慧浅薄而谋划大事,体弱而负担重,所以中途而废,苏秦、商鞅就是这样。没有先王的法度,不是圣人的道,而依靠自己,所以灭亡。易经说:'小人处于高位,虽然高但必定崩溃。不充满他的道,不恒久他的德,却能以善终,从来没有过。所以最初登天,后来入地。'禹治理洪水,民众知道它的利益,无不鼓励他的功业。商鞅立法,民众知道它的危害,无不害怕他的刑罚。所以夏禹功业确立而称王,商鞅法令施行而灭亡。商鞅有独到的智慧考虑,但世间缺乏独到见解的证明。文学不足以权变当代,也没有负担累赘蒙受灾祸。"


【注释】

阙疑:存疑;

述而不作:传承而不创作;

圣达:圣明通达;

叡智:睿智;

隳:毁坏;

顿:停顿;

苏秦:战国纵横家;

先王:古代君王;

易:易经;

盈:充满;

恒:恒久;

夏后:夏禹;

权:权变;

负累:负担累赘;

蒙殃:蒙受灾祸。



全文主要内容总结:这是《盐铁论》中大夫派与文学派就改革与守旧进行的辩论,体现了汉代政策争论中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冲突。


分享到:

编辑发布时间:2025-08-24 00:47: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