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盐铁论》力耕第二原文及翻译
豆豆 2024-05-04 22:22:25 858人已围观
【汉】桓宽
【原文】大夫曰:"王者塞天财,禁关市,执准守时,以轻重御民。丰年岁登,则储积以备乏绝;凶年恶岁,则行币物;流有余而调不足也。昔禹水汤旱,百姓匮乏,或相假以接衣食。禹以历山之金,汤以庄山之铜,铸币以赎其民,而天下称仁。往者财用不足,战士或不得禄,而山东被灾,齐、赵大饥,赖均输之畜,仓廪之积,战士以奉,饥民以赈。故均输之物,府库之财,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,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。"
【译文】大夫说:“君王(应该)垄断自然资源(的开发权),管理关卡和市场贸易,掌握平准政策,把握时机,运用轻重之术(指国家调控物价、财政、市场的手段)来管理民众。丰收年成粮食收成好,就储备积累以防备物资匮乏断绝;灾荒年成收成不好,就发放钱币和物资(救济);这是让(物资)从富余的地方流通出来,调节不足的地方。过去大禹时代有水灾,商汤时代有旱灾,百姓穷困匮乏,有的互相借贷来接济衣食。大禹用历山的铜,商汤用庄山的铜,铸造钱币来救济他的百姓(解除他们的困境),因而天下都称赞他们的仁德。以往(国家)财政物资不足,士兵有时得不到军饷,而崤山以东地区遭受灾害,齐国、赵国发生大饥荒,(正是)依靠均输(制度)所储备的物资,仓库里积累的粮食,(才使得)士兵得以供养,饥民得以赈济。所以均输(所掌握)的物资,国库里的钱财,不仅是为了(通过商业运作)从万民中获取利润并专门供给军队的开支,也是为了赈济困乏(的百姓)和防备水旱灾害啊。”
【原文】文学曰:"古者,十一而税,泽梁以时入而无禁,黎民咸被南亩而不失其务。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,九年耕有三年之蓄。此禹、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。草莱不辟,田畴不治,虽擅山海之财,通百末之利,犹不能赡也。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,躬耕趣时而衣食足,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。故衣食者民之本,稼穑者民之务也。二者修,则国富而民安也。诗云:'百室盈止,妇子宁止'也。"
【译文】文学(一方)说:“古时候,只征收十分之一的税,湖泊山梁(的资源)按季节开放而不禁止(百姓取用),百姓都去田地里耕种而不耽误他们的农活。所以耕种三年就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粮,耕种九年就有三年的储备粮。这就是大禹、商汤用来防备水旱灾害而使百姓安定的办法啊。(如果)荒地不开垦,田地不耕种整理,即使(国家)独占山海的财富,获取各种工商业的利益,还是不能(使百姓)富足。因此古时候(人们)推崇努力劳作、致力于根本(农业)而使种植繁盛,亲自耕作、抓紧农时而使衣食充足,即使连年遭遇灾荒,百姓也不会困苦。所以说,衣食是百姓的根本,耕种收获是百姓的本业。这两方面都做好了,那么国家就富足而百姓就安定了。《诗经》上说:‘家家户户都粮满仓啊,妻子儿女都乐安康啊。’”
【原文】大夫曰:"贤圣治家非一宝,富国非一道。昔管仲以权谲霸,而纪氏以强本亡。使治家养生必于农,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。故善为国者,天下之下我高,天下之轻我重。以末易其本,以虚荡其实。今山泽之财,均输之藏,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。汝、汉之金,纤微之贡,所以诱外国而钓胡、羌之宝也。夫中国一端之缦,得匈奴累金之物,而损敌国之用。是以骡驴馲驼,衔尾入塞,驒騱騵马,尽为我畜,鼲貂狐貉,采旃文罽,充于内府,而璧玉珊瑚琉璃,咸为国之宝。是则外国之物内流,而利不外泄也。异物内流则国用饶,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。诗曰:'百室盈止,妇子宁止。'"
【译文】大夫说: “贤人圣人治理家业不止用一种方法,使国家富足也不止一条途径。从前管仲凭借权谋诈术使(齐国)称霸,而纪国却因为只注重农业(“强本”)而灭亡。如果治理家业、养活家人一定要靠农业,那么舜就不会去制作陶器,伊尹也不会去当厨师了。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,(当)天下(物价)低时我(设法让它)高,(当)天下(物价)轻时我(设法让它)重。用工商业(“末”)的产品交换农业(“本”)的产品,用货币(“虚”)来流通实物(“实”)。如今国家垄断山泽的财富,掌握均输所储备的物资,是用来调控经济(“轻重之术”)并控制诸侯的手段啊。汝水、汉水一带出产的黄金,各地进贡的精细物品,是用来引诱外国、钓取胡人、羌人珍宝的工具啊。中原地区一匹普通的素绸,就能换得匈奴价值数金的物品,从而损耗敌国的财富。因此骡子、驴子、骆驼,首尾相接地进入边塞,各种良马(驒騱騵马),都成了我们的牲畜,鼲鼠皮、貂皮、狐皮、貉皮,彩色的毛毡、有花纹的毛织品,充满了皇宫的府库,而璧玉、珊瑚、琉璃,都成了国家的珍宝。这就是让外国的物品流入国内,而本国的财利不外泄啊。外国珍奇物品流入国内,国家用度就富足;财利不外泄,百姓的用度就充足了。《诗经》也说:‘家家户户都粮满仓啊,妻子儿女都乐安康啊。’”
【原文】文学曰:"古者,商通物而不豫,工致牢而不伪。故君子耕稼田鱼,其实一也。商则长诈,工则饰骂,内怀窥窬而心不怍,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。昔桀女乐充宫室,文绣衣裳,故伊尹高逝游薄,而女乐终废其国。今骡驴之用,不中牛马之功,鼲貂旃罽,不益锦绨之实。美玉珊瑚出于昆山,珠玑犀象出于桂林,此距汉万有余里。计耕桑之功,资财之费,是一物而售百倍其价也,一揖而中万钟之粟也。夫上好珍怪,则淫服下流,贵远方之物,则货财外充。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,不爱奇货以富其国。故理民之道,在于节用尚本,分土井田而已。"
【译文】文学说: “古时候,商人流通货物而不欺诈,工匠制作器物牢固而不作假。所以君子(从事)耕种、捕鱼,其本质(务实)是一样的。商人则助长欺诈,工匠则(喜好)装饰雕琢,(他们)内心怀着非分的贪求而毫不羞愧,因此使得刻薄的人行骗,敦厚的人也变刻薄了。从前夏桀用歌舞美女充斥宫室,穿锦绣衣裳,所以伊尹(才)远走高飞、游历到商汤(的领地),而(夏桀的)歌舞美女最终使他的国家灭亡了。如今骡子、驴子的用处,比不上牛马的功效;鼲貂皮、毛毡、毛织品,也不比锦缎、粗绸实用。美玉、珊瑚产自昆仑山,珍珠、犀角、象牙产自桂林(泛指岭南),这些地方距离汉朝都城有万余里。计算一下耕种纺织的辛劳,运输财物的耗费,是(用)价值百倍(的农产品)去买一件东西啊,拱手之间就耗费了万钟粮食啊。君主喜好珍奇异物,那么奢侈的风气就会在下层流行;看重远方来的物品,那么财货就会外流。因此贤明的君主不珍视无用的东西,以便节制百姓(的欲望);不喜爱奇货,以便使国家富足。所以治理百姓的方法,在于节约用度、重视农业(“本”),实行井田制(分配土地)罢了。”
【原文】大夫曰:"自京师东西南北,历山川,经郡国,诸殷富大都,无非街衢五通,商贾之所凑,万物之所殖者。故圣人因天时,智者因地财,上士取诸人,中士劳其形。长沮、桀溺,无百金之积,跖蹻之徒,无猗顿之富,宛、周、齐、鲁,商遍天下。故乃商贾之富,或累万金,追利乘羡之所致也。富国何必用本农,足民何必井田也?"
【译文】大夫说: “从京城向东西南北四方,经历山川,经过各郡各诸侯国,那些繁荣富庶的大都市,无不是街道四通八达,商人聚集,万物交易繁盛的地方。所以圣人顺应天时(行事),智者利用地财(致富),上等的人士(善于)从他人那里获取(财富),中等的人士(只能)自己劳力。像长沮、桀溺(那样的隐士),没有百金的积蓄;像盗跖、庄蹻(那样的强盗),也没有猗顿(那样巨商)的财富;而宛城、洛阳、齐地、鲁地(的商人),其商业活动遍及天下。所以商人的富有,有的积累万金,这就是追逐利益、利用盈余(“乘羡”)所达到的啊。使国家富足为什么一定要靠农业(“本农”)?使百姓富足为什么一定要靠井田制呢?”
【原文】文学曰:"洪水滔天,而有禹之绩,河水泛滥,而有宣房之功。商纣暴虐,而有孟津之谋,天下烦扰,而有乘羡之富。夫上古至治,民朴而贵本、安愉而寡求。当此之时,道路罕行,市朝生草。故耕不强者无以充虚,织不强者无以掩形。虽有凑会之要,陶、宛之术,无所施其巧。自古及今,不施而得报,不劳而有功者,未之有也。"
【译文】文学说: “(上古时)洪水滔天,却有大禹治水的功绩;(汉朝时)黄河泛滥,却有(武帝)修筑宣房宫的功业。商纣王暴虐,才有(武王)在孟津会盟诸侯讨伐的谋划;天下混乱扰攘,才会有人利用时机获取暴利(“乘羡之富”)。上古治理最好的时代,百姓质朴而重视农业(“贵本”)、安乐愉快而欲望很少。在那个时代,道路上行人稀少,集市和朝廷都长满了草。所以耕种不努力的人无法填饱肚子,纺织不努力的人无法遮蔽身体。即使有(像)陶朱公(范蠡)、宛地(孔氏)那样的经商致富诀窍,也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机巧。从古到今,不付出却能得到回报,不劳动却能获得成功的事,是从来没有过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