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 云笔记 >  阅读笔记 >  文章详情

幸福是一种技能

豆豆   2023-04-07 10:01:15   1215人已围观

10年前,如果你问我是否幸福,我会避而不谈,因为我不想讨论关于幸福的话题。

如果要给幸福感打分,满分10分,我当时的幸福感应该是2分或3分。状态最好的时候,也许能达到4分。但幸福感对那时的我来说并不重要。

而现在,我的幸福感是9分。有钱确实能提高幸福感,但金钱其实只发挥了很小的作用。幸福感的提升主要是因为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逐渐认识到,让自己幸福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事,我也运用了大量技巧来培养自己的幸福感。[10]

 可以说,幸福与基因无关,甚至与选择无关,它是一种与个体密切相关、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,就像通过锻炼强健体魄、通过吃饭摄取营养一样。

我认为,幸福就像所有其他的宏大话题一样,其含义会随着时空的转换而不断变化。小时候,你会问妈妈:人死了以后会发生什么?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?真的存在上帝吗?我应该感到快乐吗?我应该跟谁结婚?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没有显而易见的正确答案,因为没有哪个答案适用于所有人。当然,这些问题最终会有答案,只不过答案只适用于单一的个体。

甲之真理,乙之谬论,反之亦然。我所理解的幸福与你所理解的幸福可能大相径庭。我认为,探索自己对幸福的定义非常重要。

 我认识的一些人认为幸福是一种心流状态,另一些人认为幸福是欲望得到满足,还有人认为幸福就是知足常乐。我对幸福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,我一年前给出的答案跟现在的就完全不同。

现在,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不需要主动作为的状态。当把缺憾感生活中剔除时,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。

人类是具有高度主观意识的生存和繁殖机器,会一刻不停地对周围的一切做出评判。我们不断地接收和判断周围的信息,想着我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,深陷欲望之网,难以自拔。而幸福就是一种毫无缺憾感的充盈状态。当感到生命中并不缺少什么时,大脑就会处于休眠状态,不再追忆昨天,也不再畅想明天,不会悔不当初,也不会谋求未来。

在没有缺憾感的短暂时间里,你的内心会一片宁静。当内心宁静时,你是满足的,是快乐的。当然,你完全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。但我还是要再说一次,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,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。

人们往往误将积极乐观的想法和行为等同于幸福。随着阅读量、知识面和阅历的增加(阅历很重要,因为实践出真知),我发现每个积极的想法其实都包含一个消极的想法。积极和消极是如影随形的相对概念。《道德经》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,我的分析当然不能与其相提并论,但归根到底,万物皆有二元性和极性。如果我说现在我很开心,那就意味着在某个时刻我很伤心。如果我说一个人有魅力,意思就是其他人没有魅力。每一个积极想法都有一个消极想法的种子蕴含其中,反之亦然,这就是为什么生命的伟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苦难。人必须先看到消极的一面,才能去憧憬和欣赏积极的一面。

对我来说,幸福不等同于积极的心态,也不等同于没有消极的想法。幸福是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,特别是对外界事物的欲望。欲望越少,越能接受事物的当前状态,头脑越平静。所谓万般烦恼皆因心动,就是头脑在一刻不停地设计未来或追忆过去。我越是活在当下,越能感受到快乐,感受到满足。而如果我试图抓住当下快乐的感受,想要一直保持快乐的状态,快乐就不会持久。因为,这时我的心在动,欲念在动,希望依附于一个外部事物,欲将一个短暂的情景变成永恒。

对我来说,幸福的含义主要是没有痛苦,没有欲望,不沉溺于对未来或过去的思考,真正拥抱当下,拥抱现状,拥抱现实的一切。[4]

 如果想获得内心的平和,你就必须超越对万事万物的善恶评判。

大自然没有幸福或不幸福的概念。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,自然的发展遵循完备的数学定律和一系列因果关系。大自然的一切都浑然天成。幸福或不幸福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,因为我们有欲望,所以给事物贴上了不完美的标签。[4]

世界只是折射个人感受的一面镜子。现实是中性的,现实不做评判。一棵树没有对与错、好与坏的概念。人生在世,我们从大千世界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感官体验和刺激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。至于如何思考、判断和对待你所感知的一切,全由你自己决定——选择权在你手上。

我所说的幸福是一种选择就是这个意思。如果你相信幸福如我所说是一种选择,那么你可以着手做出这个选择。[77]

情绪看似是外力作用的结果,但其实并非如此。

随着时间的流逝,我也开始相信,个体是渺小的,如沧海之一粟,微不足道。这样的认知对我获得幸福感很有裨益。假如你自认为是全宇宙最重要的人,你就会有让整个宇宙屈从于你的意志——既然你是最重要的,那么宇宙怎么可以不符合你的心意呢?如果宇宙不按照你的意志来运转,你就会觉得不对劲儿。

但如果你把自己看成一个细菌或变形虫,把自己毕生的努力都看成在水上写字、在沙滩上建城堡,你就不会对生活本来该有的模样抱有期待。生活就是这样,现实就是如此。接受了这一点,就无所谓幸不幸福。幸福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,而是一种主观感受。

 幸福就是消除缺憾感之后的感受。

剔除了幸福不幸福的状态,剩下的就是中性状态,但中性状态并不意味着平淡。很多人认为,中性状态是索然无味、缺乏激情的。事实并非如此,中性状态是孩子才有的状态。我们会发现孩子通常都很快乐,那是因为他们真的会沉浸在周围的环境里,沉浸在当下,而不是期待环境来契合自己的喜好和欲望。我认为,中性状态其实是一种完美的状态。只要不沉溺于自己的想法、不执着于自己的欲望,你就可以获得快乐。[4]

人生转瞬即逝,如黑夜中的萤火虫。尘世光阴等刹那,白驹过隙一瞬间。活着就是要充分利用每一分钟。充分利用不是说要穷尽所有时间去追逐一些愚蠢的欲望,而是要认识到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宝贵的。生而为人,就有责任确保自己的幸福,确保用最好的方式诠释万事万物。[9]

我们都认为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,但事实是,我们是可塑的,而世界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。

练习冥想能帮助你接受现实吗?

可以,但作用其实微乎其微。(大笑)即使你长期练习冥想,但有人说错了话,刺激到你,你的平和状态也可能瞬间被打破,再次回到受自我驱动的状态。这就像当你还在练习举1[1]的哑铃时,突然有人给你加了一个巨大的杠铃,还在你头上放了一摞盘子,这自然令你难以招架。

冥想当然比什么都不做要好。但即使练习冥想,当真正的精神或情感痛苦到来时,你也难有招架之力。[8]所以,真正的幸福只是内心平和的副产品,主要还是源于接受现实,而不是改变外部环境。[8]

理性很强的人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无感反应获得平和,即学会漠视自
己无法控制的事物。

我降低自己的身份感。

我屏蔽脑海中的噪声和杂念。

我不在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。

我不参与政治。

我远离郁郁寡欢的人。

我珍惜光阴。

我阅读哲学作品。

我进行冥想练习。

我和快乐知足的人交往。

这些方法很有效。

可以有条不紊、循序渐进地稳步提高自己的幸福基线,就像提高身体

素质一样。[10]

 

[1]1≈0.45千克。——编者注

 


分享到:

编辑发布时间:2023-04-07 10:01: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