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去发现自己天赋或长处?
豆豆 2023-08-09 16:01:56 537人已围观
一、你的天赋是什么
工作了几年,你有没有感觉自己在哪些方面挺有天赋的呢?
美国教育专家肯·罗宾逊在《发现你的天赋》这本书里提出了八个分类,你可以仔细看看其中有没有属于你的天赋,如图 4-3:
(1)语言表达(linguistic),能够有效地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,阅读、写作和沟通能力天生很强。
(2)数学逻辑(logical-mathematical),对于数学和逻辑推理比较敏感,善于用数据或数字工具来理解事物。
(3)视觉空间(spatial),可以准确地识别出视觉空间的结构,并可以用具体事物表现出来,比如绘画和设计。
(4)音乐智能(musical),音乐表达和理解能力超强。
(5)人际智能(interpersonal),能够很敏锐地察觉别人的情绪,善于和别人合作,能够胜任领导的角色。
(6)自我识别(interpersonal),也叫自省智能,自我反省能力和自我分析能力很强。
(7)自然观察(naturalist),善于观察外部环境,对自然界保持兴趣,并且能够从中发现规律,比如达尔文或者爱因斯坦。
(8)身体运动(bodily-kinesthetic),善于运动,或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我,如运动员、舞蹈家或演讲家。
如果你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天赋,那么我建议你,最好全力以赴地去做这件事,因为你的人生将从此迎来简单模式。
之前看到过一篇很励志的标题:「真正从底层逆袭的人,哪一个不是脱层皮、掉身肉的?」
我也想在后面加一句,「除非,你一直在做自己有天赋的那件事」。
二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
你可能会认为,自己哪有什么天赋,只是一个普通人,唯有努力罢了。「认为自己是普通人」,我认为这是人在职场中最丧的一句话,没有之一。
因为真实的情况是,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人与人之间在个体性状、思考维度、心理特质或认知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,这个差异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。
1998 年,女科学家克伦·阿道夫为了研究孩子到底是如何学会走路的,她找到 28 名孩子,全程观察他们的成长过程。结果,通过这 28 名孩子,她竟然总结出了 25 种从爬行到走路的成长模式。这意味着即便是学会走路这样的小事,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也是完全不同的。
1987 年,科学家开启了人类基因组计划,发现人类大致有 2 万个基因。而一个基因上同时又有好几千个碱基对,只要有一个碱基对不同,就会导致不同的人身上的功能完全不一样。比如,有一个基因名为 FOXP2 ,人类和猩猩都有这个基因。但是其中有两个碱基对不同,这点微小的差异决定了人能说话而猩猩不能。
不仅是身体上的差异,两者在思维上的差异也很巨大。根据巴西神经学家苏扎娜·霍泽尔的研究,大脑中的神经元有 860 亿个之多,这其中还涉及不同的组合和活动,决定了每个人的思维、知识和技能完全不同。
社会上的大多领域都是符合正态分布的,而所谓天赋,其实就是指超过标准差范围。
根据韦氏智商测验标准,我们的智商水平平均为 100,一个标准差范围是 85~115。如果你的智商是 140,那你就是超过了标准差,这就可以被看作有天赋。
人都那么独一无二,你肯定有很多方面都是超过标准差范围的,所以怎能说自己没有天赋呢?
三、激活潜意识
你之所以会感觉自己和别人差不多,只是因为社会衡量每个人的尺度都太过简单。
比如,你可能在绘画上很有天赋,但问题是你的小学绘画老师,对绘画根本就没有评价标准。说不定你的画很特别,他反而觉得你是在乱画。
而且社会对你的评价,往往只有考试、收入等几个维度,在这种环境下,你又如何能发掘自己的天赋呢?
很多时候我们说思路决定出路,实际情况却是思路大大限制了出路。
我们知道大脑活动有意识部分和潜意识部分,意识部分使用的是语言和逻辑,是人类成为万物灵长的必备条件。
但意识有一个致命缺陷,就是喜欢评价,这大大限制了潜意识的发挥。
你要知道潜意识可是一个巨大的硬盘,神经学家估算大致是 100TB 那么大,如果全部打印出来,估计能装满整个足球场。我们的大脑中偏偏有个看门老头儿(意识系统)在看守,我们还经常误以为他就是我们身体的主人。
所以,你更需要一种角色,用一些特别的手法,绕过这个固执的看门老头儿,侵入你的潜意识主机上,激活它,让它的洪荒之力自由地流动起来。
这种角色,就是间谍,只有它们才能帮你找出自己的天赋。所以,我直接把找到天赋的过程称为间谍的侵入。
不知你是否留意过,所有间谍小组,至少有三个角色:黑客、入侵者以及扰局者。
在《碟中谍》系列电影中,幽默的西蒙·佩吉就是黑客,负责后端的电脑及其他技术工作;而阿汤哥饰演的伊森就是入侵者,负责主要行动;扰局者一般都是一位具有天使脸庞、魔鬼身材的女士,一般是混入敌方做内应。三种角色齐心协力,不断完成行动,也许就能帮你突破防御,让你挖掘出自己天赋异禀的那一部分:
(1)黑客,接入潜意识数据。
(2)入侵者,尝试认知抑制解除。
(3)扰局者,切断控制型网络,进入分布式网络中。
四、接入潜意识数据
黑客总是躲在一辆装满高科技的冰激凌贩卖车里,在行动前他们总是通过黑客技术控制了整个大楼的监控、安全门、电力系统,为入侵者提供行动支持。
黑客的特点是,电脑技术出神入化,往往可以直接突破对方的防火墙,直达要害。
在我们的个体身上,防火墙其实就是每个人的防御机制,刚刚我们说了它像个看门老头儿,守护着我们的潜意识。只有「意识黑客」才能突破这个机制,接入潜意识数据。
什么是「意识黑客」呢?举个例子:
爱因斯坦在 1905 年,也就是 26 岁时连发五篇论文,其中包括彻底改变人类底层认知的狭义相对论。
为什么他可以在 26 岁时,还在瑞士做一名政府小职员的时候就提出改变世界的理论呢?
其实这源于他 16 岁时就开始的一个视觉化的想象实验:如果以光速去追逐一束光,那会发生什么?会看到这束光在空间中静止吗?
随着思想试验的深入以及专业的数学计算,爱因斯坦认识到光不可能放慢脚步,而必须以光速离他而去,光速不变,但时间会发生变化。
这个想象试验,最终启发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。
在理论物理学中,许多物理学家大多基于严谨的逻辑和物理体系来拓展物理学的边界,这是标准的做法,但很可能没有办法突破意识这道防火墙。
而爱因斯坦却用童年幻象般的启发,直接突破了这层密不透风的逻辑,反而构建起了整个物理学的新大厦。
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·卡尼曼曾经提出「系统 1」和「系统 2」的概念,我们也引用了很多次。系统 1 是潜意识和身体的活动,运行载体是图像;而系统 2 是意识和头脑的活动,运行载体是语言和逻辑。
黑客再次强调,意识黑客的概念就是突破系统 2 的意识束缚,启动系统 1 的形象思维,最终两者结合,达到一招致命的效果。
《三傻大闹宝莱坞》中的男主角兰彻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意识黑客。
比如,开学第一天,校长(病毒)大肆炫耀他有一支宇航员原子笔时,说因为在失重状态下墨水没法写字,所以,科学家花了数亿美元研发出这样一支原子笔。
兰彻却说:「为什么不直接用铅笔呢?」
这句话回应的过程就像一场黑客攻击:从一个异于寻常的角度直达对方底层数据库,从而一击致命。
五、认知抑制解除
入侵者给我们的印象通常是上天遁地、无所不能,比如《碟中谍》中,伊森可以入侵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中央数据库,「悬空取磁碟」一幕堪为经典中的经典;他也可以假扮俄国上校混入克里姆林宫,可以徒手爬越世界迪拜高塔,可以徒手扒飞机……
似乎他每次都不会因任何危险而感到恐惧,能做到这一点,核心原因是他的大脑实现了认知抑制解除(cognitive disinhibition)。
根据心理学家西蒙顿的研究,认知抑制解除是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质。
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接触大量信息,但大脑不可能满负荷地去处理所有信息,所以只能自动选择屏蔽大多数,这叫认知抑制。
而认知抑制解除就是指有的人可以解除认知抑制这个本能,它会注意到常人平时忽略的信息。
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时就说:「你是一个从阿富汗回国的军医吧?」
华生一脸蒙,认为一定是有谁告诉他的。
福尔摩斯解释道:「没有那回事,只是因为你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,同时还有军人气概,那肯定是个军医。左臂动作僵硬,说明刚刚受过伤。现在什么地方刚刚打完仗,有可能让一个军医受伤呢?阿富汗。所以,我就知道你是从阿富汗回国的军医了。」
很多时候,认知抑制解除是靠人体的代偿机制完成的。
《雨人》中的男主角雷蒙,因从小患自闭症而变得记忆力超强,而有些盲人因为天生失明,耳朵和其他感知系统就会变得无所拘束般地灵敏,所以才形成了别人眼中的天赋。
假如你细心留意,会发现入侵者大多都是从小家庭发生严重变故,在极端孤独的环境中长大,以致对事物异常敏感,形成了所谓的天赋。
也有一些时候,认知抑制解除的过程是依靠一些特殊的经历。
比如,令狐冲无意中见到了风清扬,练成了独孤九剑;虚竹被无崖子传了九十年的功力,打通了任督二脉。
总之,你必须获得一些特别的信息才能做到这一点。
为什么入侵者总是能做到无所不能呢?那是因为他获得了监控数据、楼层地图、前方障碍物等各种信息。
为什么马云可以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坚持要把中国的中小企业全部联系起来?那是因为他去美国的时候,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。
请记住,天赋 = 大量信息 × 不断试错,这就是入侵者的特质。
六、切断控制型网络
接应者经常会扮演各种角色,混入敌方,然后抓住敌方网络中的某些关键节点,一招致命。
出现这种局面,很可能是对方的网络布局出了问题。
网络有两种,一种是控制型网络,一种是分布式网络,如图 4-4 和图 4-5:
比如,一台汽车就是一个控制型网络。一台车有 6000 个零部件,当你开车的时候,通过四个主要部件——刹车、油门、方向盘、离合器就可以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。
你知道,这意味着什么吗?
这意味着在黑客眼里,这样的网络一文不值。他们随便用一些手段,控制住其中几个关键节点的使用,整个系统就可能会瞬间崩塌。
遗憾的是,我们多数人的路径都是朝着控制型网络迈进。
从人生的角度看,很多人的一生就只有高考、求职、相亲、生育等几个乏善可陈的节点。如果其中一个节点出了问题,那几乎会引来毁灭性打击。
而分布式网络则是有无数个节点在相互了解,没有什么是绝对中心。一个系统即使失去了几个节点,也会被其他节点迅速弥补。
控制型网络就是一般公司的样子,总经理下面有总监,然后总监又管理员工。
而分布式网络则是你在高中班上的样子,有几个同学因位置相近,他们就玩到一起了;有几个同学因天天打篮球,他们的关系就很铁。彼此是随机凑成的组织,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。
分布式网络的优势在于,信息过载量很大。
比如,虽然你是一名小职员,但用周末参加了读书会,就很可能认识了层级比你高几个等级的人,获得了高维度的认知。同时也可以认识不同行业的人,获得不同维度的反馈。
又如,「呆伯特系列漫画」的创始人,他以前在办公室待过很长时间,又会画漫画,同时又会编段子,几种技能交织在一起,他就可以创作出《呆伯特》这种全球 50 多家报刊转载的明星内容。
天赋需要信息!把自己放入分布式网络中,毫无疑问,这样我们才有发挥天赋的那一点儿机会。
遗憾的是,互联网将整个社会越发分布化,如果我们依旧迷恋那种虚幻的安全感而放弃寻找自己的天赋,今后的人生将越发艰难。
危言耸听的话不说,但趋势不可逆。
文章来自xiaoshuo.qrkj.co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